1946年,国民党军队开始进行整编师改革,除了东北和华北的部队外,其他地区的大部分步兵军都进行了改编,步兵师被改为整编旅。这一改革的主要变化是,原先的步兵师是三团制,而整编后的步兵旅则改为二团制。由于国民党军在整编前大多数步兵军采取的是三师九团制或二师六团制,因此整编后大部分步兵军变成了三旅六团制或二旅四团制。
尽管整编前,许多部队的编制空额较大,名义上看似裁减了三分之一的团,但实际上这一改革是压缩了空额、充实了现有部队,使得原有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加强。然而,整体编制单位的数量却有所减少。例如,李天霞的第100军在整编后被改为整编第83师,虽然保留了整编第19和第63旅,但步兵团数量仅为四个。在苏中战役的首场战斗——泰兴和宣家堡之战中,该师整编第19旅的一个团被全歼,另一个团的绝大部分也被歼灭,给李天霞的部队带来了重创,致使其步兵战力一时难以恢复。
与李天霞的第83师相比,整编第74师则更具优势。这支部队有六个步兵团,兵员数量超过三万人,尽管在涟水战役等战斗中有所损耗,但依旧保有超过两万人的作战力量,战力远胜李天霞的整编第83师。半年多后,李天霞的部队迎来了一个意外的好消息——整编第44旅划归该师建制。
虽然“整编第44旅”这一名称在国民党军中并不显得特别,但这个旅的历史却相当独特。它的原始构成来源于陕军的第44师,虽然在早期已经实现了中央军化,但其兵力和装备都属于普通水平。特别是在1947年1月,原第44旅的部队在鲁南战役中被全歼,随后这一番号被空出来,另有一支部队接管了这一编号。
这支新接管第44旅番号的部队并非普通部队。它原本是为驻日占领任务而组建的第67师,这支部队由荣誉第2师和驻印军独立步兵第1团合并而成,兵力约为14500人。荣誉第2师本身是美械师,拥有美国制造的装备;而驻印军独立步兵第1团早在战争中就已装备了先进的美式武器,并且曾与美军及机械化部队共同作战。因此,这支合并后的部队不仅兵力充足,且装备也极为先进,成为国民党军中少数的美械部队,整体作战能力相当强大。由于该部队是为驻日占领而设,士兵素质和战斗力都较为优秀。
然而,蒋中正并未将这支装备精良的部队派驻日本,而是将其投入内战。这时,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国民党军中已经存在一个同样编号的第67师。事实上,这一问题在驻日占领军编成时便已存在,因为“老”第67师自1933年便已存在,且隶属于陈诚的“土木系”。1945年,该师隶属于第30军,后来与第30军合并成为整编第67旅,并再次编入第62军,复为第67师。由于番号相同,若驻日占领的第67师真的派驻日本,两个同名部队并不会产生冲突,但当两支部队都投入到内战作战时,显然两个相同的番号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为了避免混淆,驻日占领军的第67师被改为了整编第44旅,继承了原先被歼灭的第44旅番号。新的整编第44旅拥有三团美械步兵团,且当时国民党军意识到二团制的整编旅在作战中存在问题,因此开始恢复第三个团的编制。这样,整编第44旅就成为了一个拥有三团制的美械整编旅,大大增强了李天霞部队的战斗力。
不过,李天霞的好运并未持续太久。接管整编第44旅后不久,整编第44旅便在青驼寺丢失了一个美械步兵团,随后的孟良崮战役中,李天霞因被卷入其中而被捕,整编第83师也因此失去了与其相关的指挥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