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毛泽东评《东观汉记》
毛泽东曾评价《东观汉记》:“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懂得用人、最有才学、最擅长打仗的皇帝。”这个评价高瞻远瞩,言简意赅,揭示了刘秀的多重才能,也点出了他即位后能成功重振汉朝的原因。
王莽天凤元年(公元14年),年仅20岁的刘秀举行了冠礼,完成了从少年到成年人的转变。按照古代的标准,这个年龄理应已经成婚立家,然而刘秀却迟迟未娶妻,这看似不合常理,但实际上也不值得过分惊讶。类似的情况在历史中并不少见,刘邦虽为帝王,但娶妻也是非常晚的,项羽一生未曾娶妻,甚至未留下子嗣。在那个时代,男子晚婚晚育并不罕见,重要的是要先立业,再成家。像刘秀这样的晚婚现象,反映了古代男性以事业为重的思想。
更为关键的是,刘秀心中早已有了心仪的女子——阴丽华。
阴丽华,出自春秋时期贤相管仲的后代,是南阳名门新野阴氏的千金。她不仅有着闭月羞花、倾国倾城的美貌,且温文尔雅,贤良淑德,且才艺出众,众多男子都为之倾倒。刘秀则因为他的二姐刘元嫁给了新野权贵邓晨,经常前往新野。一次偶然的相遇,刘秀便深深被阴丽华的美貌和气质所吸引,心生爱慕,并立誓终身只娶她。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当时阴丽华比刘秀年幼十岁,换言之,刘秀当时爱上的,竟只是一个十岁的小女孩。但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这段感情。在秦汉时代,早婚早育是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农耕社会鼓励多生育的政策背景下,十三四岁的女子早婚并不罕见。因此,十岁的阴丽华完全可以处于谈婚论嫁的年纪。
总之,刘秀对阴丽华的爱慕可谓一见钟情,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情感的执着与等待。为了这份爱,他不惜为她等待成年的时光,期待着她的成熟。
然而,阴家并非普通家庭。阴家在西汉宣帝时期就已经是富甲一方,家中田产达到七百顷,财力惊人,门下宾客上千。相比之下,刘秀的家庭虽有皇室背景,但在财富与社会地位上无法与阴家相提并论。因此,刘秀的追求看似一场遥不可及的梦想。
但刘秀并非轻易放弃之人。沈从文曾写道:“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而刘秀偏偏选择了一个十岁的少女,面对这种情感,他需要更多的耐心、勇气和时运的眷顾。最终,刘秀以他那种坚韧不拔的性格,决定走出舂陵,去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刘秀开始了他的长安之旅,而长安,这座帝国的首都,是当时世界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也是文化与精英汇聚之地。在长安,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太学——这个为帝国培养人才的圣地。
汉武帝曾在长安创办了太学,起初招收人数不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学规模逐步扩大,成为了士子们为了提升社会地位、实现官职理想的重要途径。直到王莽登基后,太学吸引了大量学者,学术氛围更加浓厚。王莽不仅扩招了万余学子,还汇聚了天文、历史、兵法、医学等各领域的专家,学术研究盛况空前。
刘秀进入太学后,得到了大哥刘縯的支持。刘縯认为,刘秀若能投身学术,增长见识,未来在朝廷中一定能有所作为。刘秀也在长安这座大熔炉中,逐渐见识了更广阔的世界。
在长安的太学,刘秀并非一位死读书的学者,他更注重社会实践和人脉的积累。虽然他主修《尚书》这一儒家经典,但他并不像许多人那样专注于字句的深究,而是更倾向于理解其中的治国理政之道,注重实际应用。《尚书》是儒家五经之一,内容涵盖了从尧舜至商周的古代政治制度,是治理国家的宝典,但由于其古老且高深,理解起来相当困难。因此,史书称刘秀的学业为“略通大义”,显示他虽有学识,但并非一位钻研细节的书呆子。
正如后人所言,在学校成绩优异的人未必能够成就非凡事业,刘秀也深知,知识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更多的是与社会、人与事的结合。正因如此,刘秀不仅学到了书本知识,还在长安这座城市的“实践课堂”中,积累了宝贵的人生经验和广泛的人脉资源。
刘秀与太学同学韩子、朱祐等人一起,曾试图通过经营药店和从事物流生意来补贴学费。刘秀在药店中与朱祐一起将草药与蜂蜜结合,做出了口感更佳、疗效更强的创新药品,受到长安消费者的热烈欢迎。与此同时,刘秀通过开设小型物流公司,经营运输生意,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这使得他在太学中声名鹊起,成为了学术界和商界都颇具影响力的年轻人。
在太学的这些年,刘秀不仅积累了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领导能力和人际关系。通过与同学们的互动,他逐渐成为了长安“学生会”的核心人物,组织各种社交活动,深入了解社会风貌与民众需求,逐步塑造了他作为未来帝王的领导气质。
刘秀对未来的理想,也开始有所规划。一次与韩子外出游玩时,看到执金吾车驾威风凛凛,刘秀内心深处的帝王梦被点燃。他不由得感慨,自己也要有一个像刘邦一样的王者风范,既要有像执金吾那样的权位,也要娶到像阴丽华那样的美丽妻子。
这段经历,虽然刘秀当时并未意识到,但实际上正为他日后的大业打下了基础。在太学的几年中,他虽然未成为学术大师,但却在社会实践和人脉积累方面收获颇丰,为他未来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刘秀未曾预料到的是,短短几年后,随着王莽政权的动荡和社会的混乱,刘秀的仕途理想逐渐被现实打破。眼见王莽的统治即将崩塌,刘秀深刻感知到天下大势的变迁,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目标,并为自己设定了新的方向——这将是他踏上帝位、实现大汉复兴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