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两汉时期的外戚将领与骑兵战力
两汉时期,武功卓著,特别是外戚将领在抵御匈奴侵袭和西域扩张方面,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战略眼光,创造了光辉的历史篇章。西汉时期,卫青和霍去病联手收复河西,封狼居胥山的胜利为汉朝的抗击匈奴立下赫赫战功,成为华夏历史上对外反侵略的最高荣誉。而即使在汉武帝晚期,虽有些争议的李广利,依旧以攻克大宛、平定西域的成就,跻身为一位传奇将领。
随着东汉的崛起,又涌现出几位杰出的外戚将领,其中包括窦宪和窦固,这两位英雄不仅有着皇后窦漪房的血缘关系,而且在军事上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他们的名字,在东汉历史上烙下了浓重的印记。
一、窦固:征战西域,收复伊吾
窦固,字孟孙,生卒年不详。58年,他作为监军跟随马武征讨羌族,经过激烈的战斗,成功率领四万汉军击败羌族,使汉朝进一步巩固了西域的边防。到了72年,汉明帝决定出兵进攻北匈奴,窦固被任命为奉车都尉,准备全面出征。
73年,汉军将兵力分四路进攻北匈奴。窦固指挥的部队在天山一带取得了显著战果,斩杀匈奴兵1000余人,随后继续追击敌军,直至蒲类海,并收复了哈密地区的伊吾,为日后汉军在西域的进一步扩张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役之后,窦固的威名再度赫然,成为了汉朝北征匈奴的重要指挥官之一。
74年,窦固与耿秉等将领联手,率领汉军14000多人进攻车师国,并在激烈的战斗中斩杀敌军数千人,成功收复车师国,进一步推动了东汉对西域的战略布局。
二、窦宪:决胜匈奴,胜利纪实
窦宪,字伯度,扶风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他在东汉时期的战功也令人称道,尤其是在89年,他率领1万多汉军与匈奴展开了惨烈的激战,在杭爱山地区一举击败了匈奴部队,造成匈奴大败,损失惨重。窦宪带领汉军紧追不舍,斩杀匈奴13000余人,并俘获大量敌军,将匈奴的士兵和民众一网打尽。与此同时,他和班固一同来到燕然山,刻铭铭文,纪念这次胜利,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燕然勒石”。
虽然窦宪在战场上屡次取得辉煌胜利,但他并没有因此放松警惕。在91年,他再次组织汉军进攻北匈奴,经过激烈的战斗,歼灭了匈奴5000余人,给北匈奴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为日后汉朝的西域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东汉骑兵:战力提升与战略运用
1. 骑兵装备与战斗力的提升
东汉时期,骑兵战斗力的提升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为显著的是骑兵装备的完善。根据《武库永始十年兵车器集簿》记载,东汉时期的骑兵马甲已经能有效保护马匹的头部和前胸,这对马匹的防护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对匈奴的作战中,半装具骑兵显得尤为适合长途奔袭。东汉的骑兵在进行长途征战时,能够轻松应对匈奴以骑兵为主的军队,不仅提高了机动性,还使得他们在战斗中更具优势。
2. 攻击武器与坐具的优化
除了装备的升级,东汉骑兵的进攻武器也经历了改进。长戟被骑兵用的长矛所取代,后者更适合在骑乘中进行攻击,尤其是能够直接刺杀敌人的后背,极大增强了作战效率。同时,东汉骑兵的马鞍设计更加稳定,安装了鞍桥,使得骑兵在作战过程中更能保持稳定,不易摔落。
这些提升,让东汉骑兵成为了窦宪、窦固等将领征战西域时的强大支柱,凭借着出色的骑兵部队,汉军得以在与匈奴的战斗中取得胜利。
3. 盟军的支持:羌族与南匈奴
东汉的军队不仅仅依靠汉军嫡系部队,在对匈奴作战时,还得到了少数民族部队的支持。比如,羌族骑兵长期参与对匈奴的作战,凭借出色的骑射技巧,成为汉军的重要盟友。根据《后汉书》记载,窦固的军队就有羌族骑兵的配合作战。此外,南匈奴在汉朝的支持下,成为了汉朝的“盟军”,在战争中提供了宝贵的战术支持。
南匈奴的部队不仅熟悉匈奴的作战方式,还掌握了匈奴军队的弱点。在南匈奴的帮助下,汉军能迅速攻占敌方要地,并取得压倒性的胜利。
四、汉军的战术运用:长途奔袭与连续突袭
东汉时期,骑兵的长途奔袭战术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尤其是在与匈奴作战时,汉军能够在保证后勤支持的前提下,快速推进。比如,窦固的军队在天山一带的战斗中,凭借快速机动和连续追击,成功将匈奴逼入绝境,斩杀匈奴兵1000余人,并最终收复伊吾地区。
窦宪则沿用了霍去病的“骑兵闪击战”战术,率领汉军追击匈奴至杭爱山,打得匈奴措手不及,一举斩杀匈奴13000余人。此后的追击战中,汉军再度出奇制胜,直追至乌布苏诺尔湖,迫使匈奴无力反击。与霍去病在漠北的战术异曲同工,窦宪的成功再次证明了汉军骑兵战术的威力。
五、总结
两汉时期的外戚将领,凭借出色的军事才智和战略眼光,成功地将匈奴逐出西域,为汉朝在西域的长期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而东汉的骑兵装备、武器、战术的不断优化,使得汉军在与匈奴的对抗中展现了强大的优势。这一时期的战术,尤其是长途奔袭和连续突袭,不仅在战场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也成为了后世军事战略的重要参考。
作者:孙毅
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战场决胜者006:重骑兵千年战史》吉林文史出版社 龙语者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