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0年正月,33岁的赵匡胤身着黄袍,宣告自己成为了北宋的开国皇帝。从一名普通士兵到一国之君,赵匡胤只用了短短12年的时间,成就了惊人的传奇。然而,这位雄姿英发、命运显赫的帝王,竟曾指着一位已故大臣的画像感慨道:“如果他还在,我可能就无法登上这个宝座。”
这位神秘的人物,正是后周的第一名相——王朴。
王朴,生于唐朝末年,年少时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虽然他聪明好学,但时逢乱世,政权更迭如走马灯般,王朴深知,身处这样的动荡年代,仕途不仅艰难,还可能连累家人。于是,他选择了隐居山林,洁身自好,远离了政治的漩涡。
直到950年,40岁出头的王朴才终于决定出山,参加科举,并成功中榜,成为一名状元,被任命为校书郎。随着后周的建立,王朴被后周世祖郭威任命为镇宁军节度掌书记,辅佐当时的镇宁军节度使柴荣。自此,王朴踏上了权力的高峰。
后周世祖郭威没有子嗣,面对继承人的选择,他放弃了亲外甥李重进,也舍弃了女婿张永德,而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妻侄、养子柴荣。这个决定也许是历史的佳话,因为柴荣确实没有辜负郭威的期待。
柴荣自幼心怀壮志,誓言要统一天下,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开创一片安定太平的局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深知,仅凭一己之力无法成事,急需谋士的辅助。因此,在登基之初,他就召集了一批精英,命他们写下两篇议论文——《为君难为臣不易论》和《开边策》,以征询如何统一天下、首先攻打哪个敌国的意见。
然而,交上来的四十多篇文章,大多都空洞、无力。臣子们普遍没有理解柴荣的真正意图,大家的观点似乎都在强调“内修政治,厚积薄发”,提到要广纳贤能,重视内政建设,最终通过长期积累的方式来实现国家的强盛,进而统一天下。
这一思想虽并非错误,但问题在于,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发展方式,太过于漫长。在五代十国的局势下,这样的做法简直是一种奢望。面对四面楚歌的局面,柴荣明白,若不迅速击败四周的敌人,根本无法获得长远规划的机会。
就在柴荣几乎失望之时,一篇文章引起了他的注意。这篇文章就是王朴所写的《平边策》。王朴在文章中直言不讳地提出,欲统一天下,必须先南后北。他的观点非常明确:
首先,必须攻占南唐——南方最强大的国家。南唐不仅财富丰富,而且实力雄厚,灭掉南唐之后,可以通过顺势而为,迅速吞并周边的吴越、福建、广东等地。
其次,要夺取后蜀,掌控这片沃土,以确保足够的粮草储备。
最后,王朴建议,最终的目标是攻克辽国,收回燕云十六州,完成国家的大一统。
这篇文章言简意赅,思路清晰,立场坚定,直接指出了国家统一的路径。柴荣看后大为振奋,拍案叫绝,激动之下,从龙椅上站起,亲自握住王朴的手说:“你就是朕一直在找的人才!”
王朴被迅速任命为枢密使,开始协助柴荣进行一系列变革。他帮助柴荣整顿军政、减税宽政,并对礼乐、制度、刑法进行修订,最终使得后周的政治日益清明,民生逐步富裕,经济逐渐复苏。在军事上,王朴的战略也同样卓有成效。他帮助柴荣南征北战,战功赫赫。经过一系列的胜利,后周逐步扩展了疆土:击败后蜀,收取秦、凤、成、阶四州;征服南唐,夺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伐辽国,连续攻占三关三州。
此外,王朴还亲自主持扩建开封城,为后来的汴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还亲自监督修建黄河堤坝,确保了漕运的畅通。
如果说,后周能够继续按王朴的施政纲领执行下去,那么无疑这个国家将走向强盛,最终收复燕云十六州并统一整个中原。可惜的是,命运捉弄人。959年,王朴突发脑溢血,年仅54岁便匆匆离世。
王朴的突然去世,让柴荣深感痛惜,这位得力的辅佐者的离去,使他失去了成就大业的关键人物。可以说,柴荣的后期日益健康衰退,身心俱疲,最终在王朴去世后的三个月,柴荣也因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柴荣的去世为赵匡胤提供了“趁火打劫”的机会。960年,赵匡胤借着出征辽国的机会,在行军途中被部下强行加冕为帝,成为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登基后,指着王朴的画像说:“若此人在,朕恐难以穿此袍。”言辞中,深深肯定了王朴的卓越贡献。
随后的北宋统一大业,赵匡胤也基本沿用了王朴的战略思想,成功消灭了南汉、后蜀、南唐等割据势力,最终实现了大一统的梦想。
不可否认,赵匡胤的能力非凡,但如果没有王朴和柴荣的前期谋划与铺垫,北宋的统一之路不会如此顺畅。
然而,王朴虽成就巨大,却没有在历史中留下深远的痕迹。分析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两点:
首先,王朴成名较晚,直到晚年才被重用,虽然尽力而为,却未能在历史上留下更深的印记。
其次,王朴辅佐的对象是柴荣,柴荣虽然雄才大略,但因英年早逝,未能真正完成统一大业,导致王朴的功绩并未得到充分的后续延续。相比之下,赵匡胤的知名度要远远高于他。
这也使得王朴与柴荣这一绝代的搭档,虽然功勋赫赫,却如流星划过天际,带来无限感叹与遗憾,却未能真正成为影响历史的伟大人物。
若能多给他们十年时间,燕云十六州或许不会与中原王朝分离四百年。若赵匡胤能完全继承王朴的治国之策,北宋或许能避免后来的积贫积弱,避免靖康之耻。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我们只能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继续前行。你如何看待这一历史故事?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