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的一幕堪称经典:户部主事海瑞上奏《治安疏》,嘉靖帝随即下令由内阁与三法司审理海瑞。在审理过程中,海瑞说了这样一段话:“我海瑞不过是一个举人出身,本意无心功名,但既食君禄便有臣职。”
这段话表面上听起来好像在自谦,仿佛“举人”的身份低得可怜,但事实上,这种理解可能是片面的。如果放到清代,举人的身份的确远远无法进入京城任职,甚至就算是外放做知县也需要家族有深厚的背景和积德。但在明代,举人的地位并不低,尤其是在明初。
明朝建立初期,进士极为稀缺。在洪武四年,朝廷规定每科进士只有三名,第一名被授予员外郎,第二和第三名则授予主事。而二甲的进士可授予主事职务,三甲则通常授予知县。洪武十八年时,制度逐渐完善,科举考取的进士将根据排名被授予不同的职务。例如,翰林院的修撰和编修主要由一甲进士担任,而二甲和三甲则主要担任六部和都察院的主事职务。
进入明中期以后,进士的授官标准趋于稳定,依然延续了“鼎甲三人除翰林官,二甲主事”的传统。可以看出,明代的进士选拔官员基本上不会出现候补期,吏部会在殿试后立刻组织任命。即使是三甲进士,最低也会被任命为知县,虽然并不是每个三甲进士都会担任地方官职,大部分会留在京城或南京担任职务。明代的官场有一种特殊的“内重外轻”思维,进士们更愿意留在京城担任七品官职,而宁愿放弃四品知府的地方官职,这种现象在当时极为普遍。
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局面:在京城担任职务的大多是进士出身,而在地方任职的多为举人或贡生。举人的地位比进士低,按照《明史》中的记载:“举人不第而选者,或授小京官,或授府佐及州、县正官,或授教职。”这种情况基本上是明中期以后的状况。然而,明初时,举人的地位是非常高的,许多人刚刚通过乡试就能在高层担任职务。
例如,在洪武三年,明朝刚刚建国时,所有的举人没有参加会试,而是直接被选派到京城,进入政府部门工作。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明朝建立之初,国家急需大量官员,许多举人被任命为知府、知州等重要职务。
随着明中期以后,尤其是正统时期,举人的授职条件逐渐变化。随着国家治理逐步稳定,官员人数有所增加,外省的官员虽然大多数还是举人,但他们初次被任命的起点有所下降。明神宗在《实录》中提到:“今天下最亲民者无如州县正官,其次无如州县佐贰。在正官十人之中,甲科居二,乡科、岁贡居八。”这意味着到了万历时期,全国知州、知县中进士出身的只有20%,其余的几乎全是举人或贡生。
尽管明代非常重视举人,但要入仕并非没有门槛。举人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成绩分为三等:上卷、中卷、下卷。上卷者可以担任同知或知州,中卷者可担任知县,下卷者则担任通判。与清代相比,明代的举人出仕途径较为宽松,且举人只需向吏部提出入仕申请,经过考试即可正式授职。
统计数据显示,明代共有89次科举,录取进士达24,878人;而清代则举办了114次科举,录取进士26,849人。尽管两朝的进士数量相当,但造成明代进士与举人入仕难度较低的原因,有两个关键因素:首先,明代的文官数量远高于清代。据统计,明代的文官人数在少时为二万多人,最多时为五六万人,平均数不低于三万人;而清代的文官人数仅为明代的一半,约为一万五千人。进士与举人的数量虽然相当,但由于官员总数远不足,导致选官竞争相对较少。
其次,清代的官缺中有近一半是为旗人专设的。旗人享有特殊的权利,占据了大量的资源,而汉人的进士和举人则要为少数官职争斗。结果,清代的举人入仕总数不到十分之一,竞争异常激烈。
海瑞自称“不过是举人出身”,这句话其实也有其特定语境。作为一名户部主事,他面对的是内阁、六部等高官,因此他在他们面前的“举人”身份显得格外低微。但在当时京城中下级的官员中,举人并不低人一等,海瑞作为举人出身,担任户部主事完全不成问题。所以,这段话的背后,实际上透露出海瑞对于自身身份的某种谦卑,而非完全贬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