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45年八月,曹爽从汉中失利后,经过一年多的沉寂,突然间重新采取行动,废除了中垒和中坚营的指挥权。此时,两营的兵力均由中领军曹羲接管。尽管司马懿依照先帝的旧例试图干预制止这一行为,曹爽却再次置若罔闻,任性行事。这一事件被称为曹爽与司马懿的第一次对立:曹爽显然不愿听取任何关于制约他权力的建议。(六年秋八月,曹爽废中垒中坚营,兵权交予其弟曹羲,帝依旧制止,但曹爽依然不从。)
当时,中垒和中坚营的实际指挥官是甄德与郭建,这两位都是外戚。曹芳即位后,封郭皇后为太后,对外戚赋予了不小的权力,而甄德与郭建更是掌握了禁卫军的权力。甄德原本姓郭,郭建的兄弟,后来被过继给甄家并改名甄德。外戚势力庞大,但曹爽通过废除这两位外戚的兵权,彻底削弱了他们的影响力。最终,甄德与郭建都选择投向司马懿阵营。这一变故使得曹爽完全控制了魏国的中军。
然而,曹爽的权力扩张并未止步。他对地方军权同样采取了激烈手段。246年,吴将朱然进攻柤中,为避开吴兵,柤中的汉人和蛮夷十万余人北上渡过汉水避难。此时,司马懿建议将百姓暂时留在北方,因为沔南离敌人太近,若任由百姓返回,吴兵必然再度进犯。然而,曹爽认为,在沔南修建城池并不长久,百姓留北并非长远之计。两人之间的争执变得愈加激烈,曹爽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应该允许百姓返回柤中。最终,朱然趁机发起突袭,成功劫掠上万百姓。
这时的魏将李兴等人,试图截断吴军后路,却在朱然的夜袭下大败,数千魏兵被斩获。三年前,正是这支魏军,在司马懿的指挥下,通过出色的战术,获得了巨大的胜利。然而,现在的曹爽显然无法与司马懿相提并论,导致魏军的失败。虽然曹爽负有主要责任,但荆州战区的指挥官王昶的指挥失误同样不可忽视。
此时,曹爽正好看到了与好友毌丘俭合作的机会。毌丘俭刚刚大破高句丽,曹爽趁机推荐毌丘俭为左将军、假节并领豫州刺史,这一举措大大增强了他在地方的控制力。曹爽的提拔使得毌丘俭掌握了刺史与都督的双重权力,类似东汉末期的州牧制度,使得权力进一步集中。
在扬州战区,曹爽的势力也在逐渐渗透。扬州都督王淩因贪婪残暴被朝廷诛罚,而文钦重新被任命为庐江太守,获得了更大的权力和待遇。然而,文钦自大跋扈,与诸葛诞发生了敌对,这使得曹爽未能充分整合力量。淮南的叛乱,更凸显了文钦、诸葛诞和毌丘俭未能紧密合作的遗憾。
曹爽与司马懿的权力斗争进入了关键阶段。司马懿试图通过一系列手段进行反击,但曹爽并不示弱。在247年四月,司马懿的妻子去世,司马师守孝,曹爽趁机将郭太后软禁在永宁宫,彻底控制了朝政。此时,司马懿表面上病重不再过问政事,实则心生夺权之意。曹爽虽然在此时掌握了大权,但他的一举一动,都让司马懿感到威胁。随着司马懿越来越渴望掌控魏国的权力,曹爽的专政也进入了一个危险的时期。
司马懿深知,历史上不少权臣最终都走上了篡权之路,而自己也早已做好准备。接下来的斗争,必将决定魏国未来的政治格局,而曹爽,恐怕也会因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