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比项羽早进入关中整整三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他不断占据有利局面,势如破竹。那么,项羽这期间在做什么呢?章邯不是早已投降了吗?我们不妨梳理一下刘邦与项羽的时间线,看看两人的动向如何。
公元前208年12月:刘邦攻昌邑,困于城下
公元前208年12月,刘邦发起进攻昌邑,但却因兵力不足而困在城下。与此同时,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俘虏了王离,并与章邯形成了对峙的局面。这个时间点,双方局势尚未明朗,章邯似乎有了些许动摇,但依旧没有做出决定。
公元前207年2月:刘邦攻克陈留,项羽南下
公元前207年2月,刘邦攻克陈留,缴获了大量军械,战局进一步倾向刘邦。这时,项羽派遣项冠、项悍带领一万大军,南下至薛郡,试图控制以曲阜为中心的地区,并蚕食周边秦军占领的城邑。可以看出,项羽虽然还没有全面展开反击,但也在默默为后来的行动积蓄力量。
公元前207年3月:刘邦连胜
三月,刘邦连续打败了秦将赵贲和杨熊,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优势。此时的刘邦显然已经掌握了局面,并逐渐逼近关中。
公元前207年4月:章邯面对赵高权力的压迫
到了四月,章邯意识到,赵高的权力几乎已经没有任何制约。赵高不仅成为了丞相,连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等都成了他刀下的鬼。赵高利用自己对秦二世的影响力,完全掌控了朝廷和军队,而章邯则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为了调动关东的兵力,章邯派遣长史司马欣去咸阳,企图说服赵高,让他能够调集更多兵力与项羽决战。
然而,赵高不仅拒绝了章邯的请求,而且还派人去监视他。面对赵高的压迫,章邯也开始感到自己陷入了无法逃脱的困境。司马欣很快意识到这一点,并决定逃离咸阳,通过偏僻的小路返回章邯的大营,向他报告真实的情况。
公元前207年5月:司马欣回营,向章邯提议和谈
司马欣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回到章邯的大营。他向章邯道出了赵高专权的实情,并劝告章邯要么投降项羽,要么将面临赵高的清洗。此时,章邯心中犹豫不决,毕竟他曾亲手杀过项梁,项羽是否会放过他,这个问题始终没有解答。
然而,司马欣眼明手快,他看出章邯心中的纠结,决定主动提出去项羽的大营试探项羽的态度。在司马欣的劝说下,章邯最终决定亲自去项羽营中商谈。项羽对此表示极大的热情,亲自迎接司马欣,并安排了非常隆重的接待。
公元前207年6月:项羽与司马欣谈判
司马欣抵达项羽大营后,向项羽传达了自己的建议,试图通过与项羽的谈判来寻求和解。然而,范增以项梁之死为由,对章邯展开了强烈的谴责,试图通过情感上的施压让项羽下定决心。尽管范增激烈反对,但项羽却冷静地表示,历史是无法改变的,人应该看长远,勿因仇恨而影响大局。
项羽在听取了司马欣的建议后,最终决定与章邯达成协议,允许他投降,但要带着所有的秦军投降项羽,并交出兵器和粮草。此时,项羽的态度变得更加明确,接纳章邯及其军队的投降,带领他们继续进行下一步的战略部署。
公元前207年7月:刘邦与项羽同盟,章邯投降
公元前207年7月,刘邦攻占南阳首府宛城,而项羽与章邯正式签订和约,章邯宣布投降项羽。章邯的投降标志着秦军的一个重要力量发生了转变,秦国的实力因此遭到重大削弱。而就在此时,赵高因叛乱被杀,秦朝彻底陷入混乱。
公元前207年8月:赵高被杀,刘邦攻克武关
赵高被杀的消息传开后,刘邦继续发动攻势,攻克了武关。此时,项羽开始考虑是否赶往函谷关,争取在刘邦占据关中之前将其击退。然而,项羽的军队在与章邯的接触中,陷入了不少麻烦,急需解决一些内部问题。
公元前207年10月:内史保与赵贲投降
随着赵高的死讯传开,内史保与赵贲也陷入了对项羽的犹豫和不信任。项羽与内史保、赵贲的谈判变得更加复杂,然而,经过一番拉锯,最终项羽决定妥协,答应让内史保和赵贲继续维持原有的军事体系,并向项羽投降。
公元前207年11月:项羽入关
在内史保和赵贲的投降后,项羽的军队终于顺利进入关中,然而,接下来的问题便是如何处理那些秦军降卒。项羽深知,杀掉这些秦军俘虏可能会引发后果严重的天谴,于是他决定采用一种更加巧妙的方法——通过让秦军降卒“挨饿”并分批处理,以减少伤亡,同时确保战局的稳定。
项羽的这一举措成功地削弱了秦军的反抗力量,并为接下来的战争铺平了道路。章邯、司马欣等人也得以在项羽的大营中得到安置,但他们毕竟已经失去了当初的荣光,成为了历史的牺牲品。
总结
整体来看,项羽因为一系列的内部问题和无法处理的外部压力,导致了他比刘邦晚入关中。章邯的投降虽然为项羽带来了短期的胜利,但也拖累了他在关中战略的布局。最终,项羽还是不得不面对那些曾经效力于秦朝的降卒,这一系列的复杂局面,或许正是命运的捉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