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文出生在吉林省长春市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他的童年并不富裕,但从小养成了坚韧的性格。长大后,他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并且参加了备受艰难与危险考验的抗美援朝战争。王洪文的运气似乎非常好,尽管在朝鲜战场上担任的是阵亡率极高的通信兵,他却从未受过任何轻伤,侥幸逃过了许多生死的考验。
退役后,王洪文被安排到上海的国棉十七厂工作,起初仅是一名普通的保全工,负责厂内的安全事务。然而,他凭借着踏实肯干的态度以及与众不同的工作能力,很快从一个普通员工晋升为厂里的保卫干事。196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王洪文开始积极参与上海的政治斗争,并组织成立了“工总司”,在上海掀起了震动一时的“一月风暴”等夺权事件。他在上海市革命委员会成立后,也成功地被任命为副主任,成为了当时上海局势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1972年,王洪文被调往北京。在北京的学习生活并不长久,很快他便开始参与“十大”相关的筹备工作,这一过程对他后来的政治生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还有一个名叫萧木的上海市委写作组成员也被调到北京,参与同样的工作。这个颇具才华的写作组成员在王洪文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十大”的圆满结束,萧木留在了北京,成为了王洪文的私人秘书。
萧木在上海时,曾是市委写作组的核心成员,深得组织的信任和重用,尤其擅长撰写各类文稿,是组内的“笔杆子”。在王洪文的日常工作中,萧木不仅提供了许多文稿上的帮助,还耐心地辅导他加强文化学习。王洪文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他的童年时期只是短暂地在私塾学习过三个月,参军后更是没有多少机会接受正规教育。直到复员后,他才通过夜校取得了初中毕业文凭。王洪文对萧木的敬重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更因萧木的耐心辅导,每次见面时他都恭敬地称萧木为“萧老师”。
随着王洪文逐渐步入仕途,他变得越来越喜爱享受豪华的生活,尤其是在饮酒上,他常常会喝得酩酊大醉,完全没有节制。作为王洪文身边的秘书,萧木无疑成了他的“见证者”,亲眼看着王洪文如何陷入无尽的纸醉金迷。尽管如此,萧木对这种行为非常反感,尤其是那些宴会中的荒唐举止,因此他几乎不再参与王洪文的宴席。直到1975年农历新年的大年夜,王洪文决定再次大肆吃喝,他特别邀请了萧木随行。因为是过年,萧木也没再拒绝,跟着王洪文出席了这场饭局。
这次的宴会却与以往不同,众人明显有意要灌醉王洪文,他们不断地劝他喝茅台酒,甚至将酒泼到他的身上。眼看着王洪文处于这种失态的状态,萧木心情极为沉重,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事实上,王洪文办公室的几位工作人员早就商量过,让萧木以“老师”的身份劝王洪文少喝酒、少参加宴会。但是,萧木之前并未认真对待,直到这一晚的饭局后,他决定与王洪文深谈一番。
王洪文对萧木的尊重由衷而真挚,两人长时间交谈了三个多小时,然而结果并不如萧木所希望的那样。王洪文坦言:“你不了解我的处境,我有我的困难。”接着他向萧木解释了自己的想法,原来他将大吃大喝视为一种维系人际关系的方式,通过这样的手段来拉拢他人,巩固自己的政治基础和地位。
尽管王洪文有这样的理由,但在萧木看来,王洪文已经是国家副主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力,完全不需要通过这些方式来获取支持。过度的吃喝不仅会给他个人形象带来负面影响,更有可能使他逐渐堕落,失去对自我行为的控制。尽管萧木提出了严肃的警告,但王洪文并没有将这些意见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继续维持着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在毛泽东去世后,王洪文加快了自己的政治步伐,采取了更加激进的夺权计划,发布指示要求各地迅速向他报告重要情况。
幸运的是,时任中央领导的华国锋等人未曾放松警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动了反击,成功打破了王洪文及其同伙的阴谋,及时将“四人帮”彻底瓦解。最终,作为“四人帮”的重要成员之一,王洪文在随后的审判中被判处无期徒刑,受到法律的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