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奸”字,非曹操莫属;若论“仁”,当属刘备;至于“勇”,那就是张飞;而“忠”这一品德,在三国之中,只有赵云最为配得上,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一生对刘备忠心耿耿。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刘备临终之际,赵云却成为了他口中需要提防的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蜀汉的大业尚未完成,刘备的寿命却已不多,望着庞大的基业,他满怀忧虑,便召来诸葛亮,说了一句话——希望诸葛亮辅佐继承人阿斗,同时也要警惕马谡和赵云。
先说马谡。回顾马谡一生,他能言善辩,嘴皮子灵巧,表面上讲得头头是道,但实际上缺乏实战能力,不然也不会被人讥讽为“纸上谈兵”。这样一个光说不练的人,刘备自然难以信任。可惜的是,诸葛亮后来对马谡寄予厚望,结果导致一次惨败,士气大挫,最终不得不处置马谡。
大家都能理解刘备为何要提防马谡,但令人费解的是,赵云为何也被列为提防对象?赵云的武艺和忠诚早已众所周知,是蜀汉中最受尊敬、最值得信赖的武将,连诸葛亮最初也摸不清刘备这句话背后的用意。
赵云起初并不认识刘备,他曾一直跟随公孙瓒征战四方。然而,刘备早就听闻赵云是一名骁勇善战的将军,极想招揽他。两人得以相识,是因为刘备当时也投奔到了公孙瓒的门下。初见时,两人情绪激动,难掩心中喜悦。赵云虽有远大抱负,却在公孙瓒麾下无法实现,而刘备则眼光长远,却无实权掌控。
正是这份共同的志向和未竟的梦想,促成了两人后来的深厚情谊。刘备一旦离开,赵云便义无反顾地追随他,开始了属于自己的传奇。无论是孤身深入敌营救出阿斗,还是七进七出于敌军阵中,赵云始终将刘备置于首位,多次为刘备赢得胜利,打开前路。
有人猜测,刘备说“提防赵云”其实是为了保护赵云。刘备临终时已年迈,同辈兄弟们也都老去。尽管他们年轻时无比英勇,岁月不饶人,战场上的雄风难以维持,生命随时可能遭受威胁。关羽、张飞先后离世,令刘备心痛不已,他不希望赵云也重蹈覆辙。
多年相识,刘备深知赵云的性格和忠诚,明白赵云愿为蜀国付出一切生命。只要布置任务,无论成败,赵云必会拼死完成。刘备清楚,自己去世后,战争不会停止,他怀念赵云多年的相助,不愿让赵云继续冒险,因此出此良策,意图保护这位得力干将。
果然,刘备一死,昔日英姿勃发的赵云突然变得沉寂,仿佛失去了主心骨,失去了曾经的斗志。这虽是猜测,但不无道理。有人认为,作为帝王,刘备所做一切都是为了稳固江山。
细细品味刘备的话,第一句是嘱托诸葛亮。他深知诸葛亮才干超群,只要诸葛亮有心篡权,没人能阻挡,但多年来彼此相处,彼此情义深厚。刘备想用这份旧情来束缚诸葛亮,让他忠心辅佐刘禅。
诸葛亮的回应同样重要。如果诸葛亮言辞中透露夺权意图,刘备也不会心软,甚至会命魏延对付诸葛亮。刘备之所以能走到如今,身边尽是忠臣,这令他欣慰,但同时也为未来担忧:刘禅继位后,这些大臣是否同样会忠心耿耿?
面对这种担忧,刘备想尽办法,选择不重用赵云,目的是让刘禅继位后能放心重用赵云。毕竟赵云追随刘备多年,威望极高,只要赵云对刘禅忠诚,全军士气自然会稳定。
无论是因为兄弟情义希望赵云远离战场,还是以帝王之心压制赵云和诸葛亮的权力,刘备这个人都非常复杂。三国时期的明争暗斗,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