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通常认为,明神宗帮助朝鲜恢复了国力,因此朝鲜对明朝始终心怀感激,始终忠诚。但是在晚明时期,当明朝面临后金的威胁时,朝鲜的主政者光海君却展现出亲金远明的态度。这背后有一段复杂的历史,因为明朝迟迟没有给予光海君正式的册封,导致他在执政期间缺乏合法性,这也让他对明朝心生怨恨。
光海君李珲是朝鲜宣祖李昖的庶长子,虽然他还有一个嫡长兄临海君李珒,但是光海君与李昖的其他儿子截然不同。《宣祖实录》记载了他与其他兄弟的对比,宣祖的其他儿子曾因贪婪夺取他人土地和奴隶,导致社会动荡。而光海君则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他不仅为人仁厚宽容,还聪颖睿智,因此深得朝鲜大臣们的喜爱。
1592年壬辰倭乱爆发,朝鲜军队迅速崩溃,三京被日军占领,朝鲜国王仓皇逃至边境的义州,准备向辽东投降。与其他王族成员不同,光海君展现出了不凡的领导力。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光海君毫不畏惧,亲自前往前线鼓舞士气,还组织义勇军开展游击战。最终,朝鲜王决定将王位传给光海君,并设立分朝,部分臣子随光海君留守抵抗,另一些则跟随王赴辽东。但明朝并未承认这一决定!明朝坚持不让朝鲜国王进入中土,防止朝鲜的士气崩溃。而明朝内部也在进行一场关于继承权的争斗,神宗希望庶长子能继位,但大臣们坚持立长子,因此,明朝内阁根本不可能承认光海君为继位者,这也导致光海君始终没有得到世子头衔。
1598年,在明军的协助下,朝鲜成功恢复国土。可以说,光海君在这场抗倭战争中表现得远远超过其他王族成员。宣祖返回朝鲜后,将政务完全交给了光海君,实际上,光海君已经实际行使了王权。然而直到1608年,光海君才正式登基为王,但由于没有明朝的册封,他仅能称为“朝鲜国权署国事光海君”。与此同时,朝鲜王庭内部也爆发了激烈的权力斗争。原本朝鲜政坛分为南人派和北人派,但北人派内部又分为支持光海君的大北人派和支持宣祖嫡长子永昌大君的小北人派。由于没有得到明朝的册封,光海君上台后采取了强硬手段,肃清了反对派。他首先清除小北人派的头目、相当于宰相的议政大臣柳永庆,并大力提拔大北人派的成员。这场政治斗争持续了4年,光海君最终取得了胜利。
肃清了朝堂后,光海君将目光转向了王族内部。王族中,长兄临海君和嫡弟永昌大君最为棘手。临海君的支持者主要来自南人派,而南人派在肃正过程中被牵连,数名核心人物遭到处决。光海君趁机将长兄临海君流放至珍岛,实际是软禁,而后又派亲信李尔瞻将其处死。至于永昌大君,也未能逃脱命运,被赐死于西小门外。
光海君做事果断且手段狠辣,完全符合马基雅维利所描述的君主形象。正因为如此,他的独立性和不安分的作风成为了明朝与朝鲜之间的关系障碍。由于光海君是庶长子,宣祖晚年时,他曾五次上书请求明朝承认自己为世子,但每次都被忽视,这让他内心渐渐滋生了反感明朝的情绪。正式继位后,光海君依旧为获得合法性继续向明朝求封。1608年,他首次派遣朝贡使团前往明朝,但明朝内部的争斗使得光海君的请求再次被拒绝。
6月,明朝派遣辽东的高级官员前往朝鲜考察光海君的执政情况。光海君立即通过贿赂,向使团赠送了数万两白银,使得使团对其表示满意,并承诺会向皇帝如实汇报。年底,光海君终于得到了明朝的册封,成为“朝鲜王,继理国政”。然而,整个过程充满了曲折与不满,从1592年起光海君请求册封直至1608年,长达16年之久,其中充满了复杂的外交手段和无数的挫折。神宗因为个人偏见,始终未能正视光海君的请求,最终光海君不得不依赖行贿才能勉强获得承认,这也加深了他对明朝的不满。
在此之后,光海君采取了三步联动的外交策略:第一步是恢复与日本的外交关系,第二步是接近努尔哈赤,第三步则是逐渐疏远明朝。他恢复与日本的关系,意在寻找外部援助,而这一策略在历史上曾多次被其他国家借用。接着,他开始亲近后金,展现出明显的亲金远明倾向。
1618年4月,努尔哈赤起义,明朝决心出兵围剿。辽东的将领们希望朝鲜出兵协助,但光海君以朝鲜经济尚未恢复为借口,拖延了出兵的时间。即便明朝派遣了多次催促信件,光海君依然未能及时回应,直到第二年年初,朝鲜最终勉强派兵参战。然而,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惨败,朝鲜军队迅速投降,萨尔浒一战改变了明朝与后金的力量对比。
战后,后金开始采取拉拢政策,对朝鲜频频送去友好书信与礼品。光海君也与后金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双方在明面上没有明确的合作声明,但实际上彼此保持着频繁的接触。可见,光海君的亲金倾向已经显现无疑。
然而,光海君的亲金远明政策在朝鲜国内引发了强烈的反响。朝鲜的士大夫们对于光海君的态度愤怒不已,认为他有背朝鲜的传统。最终,在1623年,仁祖反正政变爆发,西人派支持李倧发动政变,囚禁了光海君。此后,光海君被塑造成一个暴君形象,遭到流放。而新登基的李倧则坚定地支持明朝,结果引发了后金两次征伐朝鲜,但李倧在朝鲜的地位却非常稳固。
(参考资料:《晚明史(1573-1644)》,樊树志;《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史论》,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