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期,统治者对高丽国王的册封,涉及多个层面的考虑与深远影响。首先,为了理解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了解朱元璋的外交理念。朱元璋主张在与海外国家交往时,“一视同仁”,即平等对待各国。他的儿子朱棣继位后,继续秉承并强调了这一理念,提出了“广视无外”这一原则。尽管如此,明成祖所提倡的“广视无外”,并不是说明朝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天朝的优越感始终没有改变。实际上,他要求其他国家尊重中国,并努力确保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形式上获得公平的对待,无论这些国家是否对大明的核心利益至关重要。
这一外交策略的体现,尤其体现在明朝处理他国之间冲突时,始终保持中立,扮演调停者的角色。例如,永乐五年的暹罗与占城、满剌加、苏门达腊的冲突,永乐十七年的暹罗与满剌加的冲突,以及永乐十八年的哈烈与别失八里冲突,明朝都派遣使节调解双方争端。
朱棣父子不仅仅在理论上提倡“一视同仁”和“广视无外”,更在实际外交中将这一思想付诸实践。他们以家长般的姿态,居中调解各藩属国之间的矛盾,借助上位者的权势来化解冲突,确保封贡体系内部的和谐稳定。
1368年,经过元朝末期的群雄割据,朱元璋终于在南京应天府登基为帝,建立了明朝。此时恰逢高丽王朝的末期。为了推动外交,刚刚登基的朱元璋便在当年冬天派遣符宝郎偰斯前往高丽,宣布新朝的建立,并向高丽发出了友好的外交信号。朱元璋在诏书中传达了他和平外交的思想:“昔我中国之君,与高丽壤地相接,其王或臣或宾,盖慕中国之风,为安生灵而已。朕虽不德,不及我国古先哲王使四夷怀之,然不可不使天下周知,余不多及。”通过这段话,朱元璋表达了中国的和平善意,同时也强调了中国在国际上的自尊与地位。
这一举措标志着明朝与高丽之间的外交关系正式开始。高丽在同年停止使用元朝的年号,并与元朝断绝关系。同时,高丽派遣礼部尚书洪尚载和监门卫上护军李夏生前来明朝进贡,表示臣服。朱元璋在册封诏书中,除了确认王颛绍继位并延续高丽的历史事实外,还明确表示高丽的顺应之举,使其能在明朝的指引下顺利入贡,自愿请封。
为了表彰高丽的臣服,朱元璋封高丽国王,并承诺“仪服使用,许从本俗”,即尊重高丽的本土文化和风俗,不干涉其内政。这种“非干涉”政策体现了明朝对高丽内政的尊重,也传达了其和平共处的外交立场。
这一册封的决策显示了朱元璋在外交上的谨慎与深思熟虑。高丽在与明朝建立外交关系的初期,处于地理和政治的特殊环境中,面临着蒙古和纳哈出两股强大势力的威胁。朱元璋在未能完全了解高丽的真实政治情况前,做出了谨慎的决定。他选择册封高丽国王,同时承诺不干预其内政,反映出他对高丽情势的敏感和对复杂局势的深刻洞察。
高丽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其历史上始终寻求大国庇护,尤其是在元朝和明朝两大帝国之间,它的外交政策往往游走于两者之间。高丽朝廷内部对亲元与亲明的争论不断,导致高丽与明朝的关系时常摇摆不定。在这种局势下,作为小国的高丽在明朝和元朝的双重压力下,选择了保持灵活的外交策略,等待时机。
从这个角度来看,郑红英认为高丽的外交策略是基于自身利益的理性选择,尤其是在“鹿死谁手”的局面中,静观其变、顺势而为无疑是高丽能够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时的高丽,既有面对外来威胁的生存压力,也在朝廷内部陷入了深刻的权力斗争。洪武七年(1374年),高丽恭愍王被弑,其养子辛禑继位。由于辛禑的血统问题,这一变故引发了广泛的质疑,尤其是在北元政权中。北元在得知恭愍王被弑后,迅速决定将沈王的孙子脱脱不花封为王,这一举措在高丽引起了巨大的政治风波。
高丽与明朝的关系因为此前发生的弑君事件而变得复杂,明丽关系一度陷入恶化。高丽在这一时期,不得不向北元妥协。洪武八年(1375年),北元朝廷改变了先前的决定,认可辛禑继位,并派遣使者到高丽进行册封。
但随着北元政权逐渐衰落,高丽与北元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形式化。即便如此,北元朝廷依旧以礼仪为主,确认了辛禑的继位。这表明,在当时的政治形势下,北元并未有足够的力量去挑战明朝的崛起。
与此同时,明朝也开始对辛禑的身份产生怀疑,要求高丽提供更多的证据来证明其合法性。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反复核实辛禑的血统,以确保其身份的真实性。由于继位者的血统问题在当时的政治中至关重要,朱元璋对此高度重视。
经过多年调查后,洪武十八年(1385年),高丽再次派遣使节请求确认辛禑的继位。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考量,朱元璋终于同意了这一请求,正式册封辛禑为高丽国王。
至此,辛禑的合法性得到了明朝的确认,高丽重新回到了明朝的封贡体系中。尽管如此,李成桂等人在辛禑登基后发动政变,并逐渐掌握了高丽的实际控制权。通过“威化岛回军”事件,李成桂成功废除了辛禑,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权力。
最终,李成桂通过一系列权力斗争,清除了辛禑及其支持者的影响,正式掌控了高丽的统治。这一系列政治斗争,也为日后高丽的政局和明朝与高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