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姜伯约忠诚勤勉,思维细致,深谙权谋,远胜于永南和季常等人。更为难得的是,他既勇敢又义气,透彻理解兵法,有着非凡的军事眼光。诸葛亮初见姜维时,便对他赞誉有加,认为姜维不仅远超马谡的哥哥马良,而且具备了忠诚与胆略,能深刻领悟兵法,是一位极为出色的人才。
姜维投奔蜀汉之后,诸葛亮对他寄予了厚望。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顺利继承了丞相的遗志,接过了他未竟的使命,立下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壮志。可惜的是,尽管姜维竭尽全力,但最终未能实现这个伟大的理想,甚至在死后还遭到了五马分尸的酷刑。其胆被挖出后,据说像斗一样巨大,令人叹息。
然而,早在姜维之前,诸葛亮也曾悉心培养过一位青年才俊,不幸的是,这位年轻人英年早逝,未能发挥其应有的潜力。诸葛亮一生只有一个亲生儿子——诸葛瞻,后来也成为了蜀汉的官员。史书中虽有提到诸葛亮的幼子诸葛怀,但这一人物的真实性却一直存疑,很多史学家认为他是虚构的。即便如此,我们暂且以诸葛瞻为诸葛亮唯一的儿子来讨论。
常言道“子承父业”,那么作为诸葛亮的亲生儿子,为什么诸葛瞻没有继承父亲的事业,反而是姜维接过了丞相的重担呢?这并非诸葛瞻的过错。因为诸葛亮直到46岁才有了诸葛瞻,而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年仅8岁,尚在幼年阶段,无法承担国家重任。临终前,诸葛亮深感自己未能完成对子嗣的培养,于是写下了著名的《诫子书》,告诫儿子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此书虽短小,但其影响却堪比《出师表》。
由于年幼,诸葛瞻无法得到父亲在世时的亲自教导,这也让诸葛瞻未能接过父亲的职位。事实上,在姜维之前,诸葛亮确实曾培养过一位年轻人,这个人名叫诸葛乔,正是诸葛亮的养子。据说,诸葛乔聪慧过人,才智出众,诸葛亮对他寄予了厚望,甚至认为他能继承自己的遗志,成为国家的栋梁。
诸葛乔原是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之子,诸葛亮早年并未有子嗣,为了将诸葛瑾的儿子培养成继承人,他亲自提出接养诸葛乔。经过孙权的同意后,诸葛瑾便将儿子送到了蜀国。诸葛亮视诸葛乔为己出,倾尽心血教导他,希望他在百年之后,能够继承自己未竟的事业。
诸葛乔初到蜀地后,被任命为驸马都尉。这一职位并非真正的官职,更像是一种象征性的封号,通过这一职务可以看出,诸葛乔与刘禅之女之间很可能已有婚约,因此这一职位也显得尤为特殊。诸葛亮对诸葛乔的培养可谓倾注了全部心血,不仅严格管教,还将自己一生的知识与经验无私传授,目的就是希望他能够接替自己的位置。
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对诸葛乔要求极为严格,生怕他变得懒惰无能。若非如此,诸葛亮也不至于把他派到艰苦的前线,而是让他与士兵一起工作,负责运送军粮等艰巨任务。显然,诸葛亮对诸葛乔的培养可谓用心良苦,一直将他视作自己未来的继承人,并将其带入北伐阵营中,亲自指导。
然而,命运无常,诸葛乔在公元228年年仅25岁时突然去世,令诸葛亮痛不欲生。所有的期望和心血付诸东流。在此时,姜维投降蜀汉,成为了诸葛亮的接班人,诸葛亮决定将姜维收为门下弟子,代替诸葛乔的空缺,并且给予他悉心的培养。
如果诸葛乔没有过早去世,历史或许会有另一番走向。想象一下,一个年少时便受到丞相亲自教导的青年,经过多年的锤炼和培养,必定能成为蜀汉的中坚力量,甚至有可能改变国家的命运。而如今,姜维成为了诸葛亮的继任者,虽尽心尽力,最终却未能挽救蜀国的颓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