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古装剧时,是否曾经羡慕过剧中那些金光闪闪的“银锭”?无论是主角在吃饭时随手抛出的几两银子,还是买东西时随意掏出的耀眼银块,都让人心生向往。那么,为什么在现代,难以再见到那些在古代流通的白银呢?即便是易碎、极其珍贵的古代书画,今天也能在拍卖市场或博物馆中见到,为什么作为货币流通的白银,却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考古学家为此提供了解答。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黄金和白银便已与“财富”紧密相连,但那时它们还未进入市场流通,尚未以货币的形式存在。直至唐朝,随着各行各业的繁荣与白银开采技术的进步,白银的储备大幅增加,才使得它具备了作为货币流通的潜力。在唐朝时期,白银的购买力极为强大,一两白银能够购买200斗米,相当于现在人民币四千多元的购买力。
然而,进入明朝后,朱元璋发布命令,禁止民间将白银作为货币使用。他试图推动大明宝钞的流通,以此来稳定经济,但在商业高度发达的沿海地区,商人们依旧习惯使用白银进行交易。尽管朱元璋及其继任者限制了白银的流通,鼓励百姓使用纸币,但由于国家纸币发行过于宽松,导致大明宝钞迅速贬值,到了成化年间,其价值已降至原来千分之一。面对纸币的剧烈贬值,百姓对大明宝钞失去了信任,其信誉大大下降。与此同时,随着纺织业等行业的发展,富人之间的交易量巨大,迫切需要一种更具价值的货币,而白银成为了商界的重要交易媒介。
进入万历年间,张居正改革时,白银被纳入国家赋税的折算标准,最终得到了政府的正式认可,成为了法定货币的一部分。尽管电视剧中的角色常常用十两白银买顿饭,几百两银子买珠宝首饰,但在现实中,白银并不像我们在影视作品中所看到的那样随处可见。以清朝为例,一两白银相当于今天的500元,它的价值足以支撑一个家庭一年的生活费。
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无论是权贵还是平民,携带大量白银外出并不常见。一方面,白银作为贵重物品,不论是富商还是普通百姓,都不会轻易将它带在身边。毕竟在没有现代监控和治安保障的古代,任何贵重的物品都可能成为盗贼的目标。另一方面,白银通常只掌握在上流社会的手中。普通百姓大多生活贫困,忙于农耕和应付赋税,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即使偶尔手中拥有一些白银,它们也很有可能会被官府没收。
如同那句“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所说的,白银的来源往往是从百姓的辛苦积蓄中剥夺而来,而并非从其他途径获得。因此,白银在古代并非普通人能触及的财富,大部分积聚在官僚和富商手中。
那么,古代那些曾经大量存在的白银为什么会逐渐消失呢?考古学家给出的答案是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白银常常象征着身份和地位。古人认为死者为大,且往往花费巨资为去世的亲人准备陪葬品。陪葬的物品越是奢华,就越能彰显死者生前的地位和财富。于是,许多上层社会的人将大量白银积攒后,随着他们的死亡被葬入坟墓,长眠地下,不再见天日。
清朝是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朝,承接了几千年来的财富积累,但由于清政府的腐朽和无能,许多本应珍藏的财富未能得到妥善保存。晚清时期,国家频繁签订不平等条约,导致大量白银流失。特别是在战败后,白银成为了赔偿的一部分,英国获得了两千万两,日本获得了两亿两,其他国家也从中分得了巨额财富。在几次重大战败之后,约十几亿两白银被迫流向了海外。这些本应属于中国的财富,在列强的掠夺下迅速流失。
不仅如此,民间的白银也开始外流。许多外国商人进入中国,他们通过银元与本地商户交换纯度更高的白银。以当时的银锭为例,其纯度接近95%,而西方商人带来的银元则只有90%,并且重量不统一,这种不平等的货币交换加剧了民间白银的外流。
进入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军阀林立。许多军阀上台后,为了积累财富,开始对所占领的区域进行搜刮,民间财富也因此遭到严重损失。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混乱,很多财富被藏匿或转移至海外。比如蒋中正逃亡台湾时,就带走了大量的白银。如今,这些被藏匿的白银,要么永远失踪,要么被私人收藏家收集,制成各种形状。
从白银的流通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深刻的道理:无论身份如何,要想拥有财富,就必须有相应的能力。普通百姓往往无力抵抗官府的压榨,白银即使曾拥有,也很难保住。而对于统治者来说,当国家衰败,软弱可欺时,纵然拥有再多的财富,也难以守住。清朝的衰败是历史的必然,落后的政权终将被淘汰,但由于外来入侵和内部腐败,中国数千年积累的财富大量流失,实在让人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