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8年,唐太宗李世民忽然下了一道诏书,命令当时担任辰州刺史的裴虔通免去职务,并将他流放到遥远的岭南。裴虔通虽然没有犯下什么大逆不道的罪行,但他经常在外面夸耀自己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如果是别人这样自吹自擂,或许无伤大雅,但裴虔通身为曾经的隋朝重臣,这种行径却极不合适,令人反感。
这位被流放的辰州刺史名叫裴虔通,他是隋炀帝杨广的亲信官员。早在杨广还是晋王时,裴虔通就已经开始跟随他,深得其信任。杨广对他颇为器重,曾提拔他担任左监门校尉。随着杨广继承帝位,裴虔通的官职一路水涨船高,最终升至监门直阁,将军身份,已算是隋朝禁军中的中层将领。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杨广果断南逃江都,裴虔通和其他随从也跟随左右。
自616年抵达江都后,杨广便再未离开这座城市。虽然他个人对关中并无太多眷恋,但麾下大多数士兵却是来自关中的人马。久居他乡,这些关中士兵愈发思念故土,粮食短缺更令士气低落。眼看杨广迟迟不归,越来越多的士兵开始私自逃离,纷纷返回家乡。尤其是在李渊占据关中后,逃兵问题日趋严重。连郎将窦贤都带着部下叛逃,虽然他最终被处死,但士兵逃亡的风气却愈演愈烈,难以遏制。
为了遏制逃亡潮,杨广在军中推行连坐法,甚至规定家属若投降叛军,士兵本人也将受牵连。这等严苛政策几乎是要人命,毕竟关中早已被李渊占据,谁能保证自己没有亲戚投降叛军呢?连负责隋军精锐虎贲军的郎将司马德戡都觉得左右为难,走投无路。他只得联络裴虔通及虎贲郎将元礼,三人商讨对策。尽管反复研究,依然找不出良策,最终只能决定带着部队一起逃走。
在司马德戡、裴虔通等人牵头下,逃亡者越来越多。后来,他们甚至不再秘密行动,公开在众人面前讨论逃跑方案。起初,司马德戡等人只是想悄悄脱身,却因一名人物的加入而彻底改变了计划性质,这人便是宇文智及。宇文智及是杨广亲信宇文述的儿子,但他未能继承父亲的才能,反而常惹事生非,曾因罪行差点被处死。幸得杨广念及宇文述的功劳,才将他们释放,还任命宇文智及为将作少监。杨广万万没想到,他竟是在养虎为患。
最初宇文智及并未列入逃亡计划,但虎牙郎将赵行枢是他的好友,勋侍杨士览又是他的外甥。两人觉得不带上宇文智及不够坦诚,便把他拉进了计划。司马德戡等人本定于三月月圆之夜逃走,宇文智及却冷笑道:“皇帝虽然无道,但毕竟是皇帝,你们能逃到哪里去?最终无非是像窦贤那样找死。”众人听罢愣住,未曾考虑此事,便求教他对策。
宇文智及提出,既然已有数万人想逃,倒不如趁机干掉隋炀帝,制造一场大事。司马德戡等人一思索,觉得此言有理,遂接受建议。于是,原本的逃亡计划摇身一变,成了兵变。既要发动叛乱,当然少不了领袖。经过商议,大家竟推举胆小且能力平庸的宇文化及为首领,实则是怕承担失败责任。宇文化及得知此事,脸色大变,满身冷汗,但面对众人推举,只得硬着头皮应承。
为激励士兵起义,司马德戡还让医正张恺等人在骁果军中散布谣言,称隋炀帝打算毒杀全军。谣言一出,骁果军士气高涨,纷纷准备反叛。618年3月10日,司马德戡正式发动兵变,江都城陷入大乱。裴虔通在这场兵变中毫不犹豫,表现得十分积极。
当晚,江都城内火光冲天,隋炀帝在宫中亲眼见状,心生疑窦,问守卫将领裴虔通外面究竟发生何事。裴虔通镇定答道:“是草坊失火,士兵们正在灭火。”隋炀帝信以为真,没有怀疑,反而逮捕了准备向他报告的燕王杨倓。
见裴虔通积极配合,司马德戡便赏赐他数百骑兵,令其率军占领宫城各门。裴虔通带兵封锁城门,只留东门一处开放,并将宫中卫士驱逐出门。右屯卫将军独孤盛见状欲率兵阻拦,但人手寥寥,不敌众寡,终被杀害。
隋炀帝被擒后,见到裴虔通十分诧异,质问道:“你是我的旧臣,为何反叛我?我究竟哪里亏待了你?”裴虔通尴尬答道:“臣无意谋反,只是众人想回关中,请陛下一同回长安。”隋炀帝也无可奈何,只得顺水推舟:“我本想回去,只是粮船未到,如今正好随你们回去。”
随后,裴虔通亲自持刀护送隋炀帝出宫,最终隋炀帝死于令狐行达手中,其他宗室成员亦被屠戮殆尽。唯独秦王杨浩因与宇文智及关系较好侥幸逃过一劫。裴虔通更当众杀害了隋炀帝仅十二岁的幼子赵王杨杲。此后一年多,参与江都兵变者因各种原因大多身亡,唯独裴虔通幸存,后来归顺唐朝,被任命为辰州刺史,并封为长蛇县开国男爵。
弑君本就非光荣事,更何况是对自己有恩的主公。裴虔通本应低调处事,然而他却四处张扬:“多亏我亲手杀掉隋朝宗室,才有如今的大唐江山。”这话迅速传入李世民耳中,他顿时勃然大怒。裴虔通背叛旧主尚且可恨,更荒谬的是居然将此事视为荣耀。李世民对身边人说道:“君主虽有过失,但臣子当守节,裴虔通作为隋炀帝旧臣,竟如此忘恩负义,怎能容他继续残害百姓?”裴虔通因此被罢免官职,流放岭南。同案的唐奉义、元礼等人亦被连累,一同被革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