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笏板从春秋沿用到明朝,为何在清朝时期被全面废除?
创始人
2025-09-18 14:33:15
0

好的,我帮你对文章进行改写,保持每段的核心意思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控制在原文范围内。

---

大家可能在古装历史剧里常见皇帝上朝的情景,许多人会注意到,朝廷里的官员们上朝时手中都捧着一块细长的木板,这就是“笏板”。

笏板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成为中国古代官员上朝时必备的工具之一。官员们会将需要上奏给皇帝的话写在笏板上,有时也用来记录皇帝的指示,以防遗忘。

然而,令人好奇的是,许多清宫戏里却几乎看不到笏板的身影,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自清朝入关后,这种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笏板制度被正式废止。从此以后,清代大臣上朝不再携带笏板。令人不禁想问,为什么清朝要废除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且实用的制度呢?

---

1. 笏板的起源

在东汉蔡伦改良造纸术之前,纸张还未广泛普及,书写材料种类繁多。商朝主要用甲骨,西周时用青铜器和甲骨,春秋战国时期则开始流行竹简。笏板的产生正是与当时使用的竹简密切相关。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习惯将文字写在削好的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木片成了朝廷官员随身携带的重要物件。时间久了,这些板片就被称作“笏”。

根据《礼记》的记载:“笏长二尺六寸,中宽三寸”。《礼记》成书于战国末期,当时一尺约等于19.7厘米,因此笏板长度约为51厘米,宽度约5厘米,呈现出狭长的形状。

这样的尺寸设计非常便于携带,官员们可以随时将笏板别在腰间。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员携带笏板上朝的习惯。

此外,那个时代男性服饰无钮扣,常在袍衫外束腰带。腰带的出现极大方便了笏板的携带。贵族男子通常将笏板插入腰带,方便随身携带。

《礼记》中记载:“执笏者,其有事,则搢之于腰带。”意思是说,拿着笏板的官员遇事时,可以将笏板暂时别在腰带上,腾出双手应对事务。

这“搢笏”的习俗逐渐成为贵族和官僚的专属标志。《礼记》还描述,一个贵族男子每日早起,必须整洁穿戴,不能忘了别上笏板,这被视为外出拜访或侍奉君王的必备礼仪。

此外,贵族和官员所使用的腰带一般为蚕丝织成的“绅”,非常精致。因此,战国时期出现了“搢绅”一词,专指别着华丽腰带并插着笏板的官员贵族。

这一称谓在当时颇为流行,《庄子》中曾提及:“其在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意指山东邹鲁的士人、搢绅们多熟谙儒家经典。

---

2. 东汉至明朝:笏板的制度化发展

进入东汉时期,随着蔡伦造纸术的改进,纸张逐渐成为士人书写的主要工具。理论上,笏板应当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但实际上,由于春秋战国以来笏板长期被官员使用,它逐渐超越了实用工具的身份,成为中高级官员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汉代《礼记》有记载:“笏,天子以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以竹本。”不同等级的使用者笏板材质各异。

皇帝使用玉制笏板,诸侯用象牙制笏板,大夫用鱼须文竹制作的笏板(鱼皮装饰的文竹板),普通士人则使用普通竹制笏板。

这表明笏板不只是办公工具,更是社会身份和阶层的象征。

到了唐代,笏板的等级区分更为严格。《唐会要·舆服志》明确记载:“诏五品以上执象牙笏,以下执竹木简……一律上圆下方”。

唐代规定五品官以上用象牙笏板,五品以下用竹木制品,且笏板形状统一为上圆下方。

同时,唐宋官员朝服以颜色区分官阶:三品以上紫色,五品朱色,七品绿色,九品青色。笏板的材质与官服颜色也必须相匹配。

这样,唐宋时期,笏板与官员等级和服饰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成为辨别官员身份的重要标志。

甚至在唐宋,不仅上朝携带笏板,几乎所有重大场合如宴会、祭祀、庆典,官员都需携带笏板,以便礼官安排官位。笏板的社会功能远远超过了其简单的实用功能。

到了明朝,笏板的实用性基本消失,只剩下象征官员身份的礼仪作用。如果还有一点实际用途,可能就是用笏板遮挡面容,避免上朝时直视皇帝,冒犯天威。

---

3. 清朝废除笏板的原因

1644年清军入关后,多尔衮迅速颁布剃发令,《清史稿》记载:“凡投诚官吏军民皆薙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这意味着,所有臣民无论官员还是百姓,都必须剃发,服饰冠帽均依照满族习俗。

这条剃发令引发汉人强烈反对。初期,清军只控制了黄河北部,南部及西北仍为亲明势力掌控,清政府被迫推迟施行。

随着清军逐渐控制全国,剃发令再度推广,遭到更大规模的反抗。清政府则采取严厉措施,宣布:“颁布十日后,如不剃发易服,无论官员皆重罪。”

由此,清朝开始以法律和行政压力强制推行剃发易服。

明朝象征的传统服饰如褒衣博带、汉族衣冠、腰带和笏板都被视作怀念明朝的文化符号,逐渐在清朝统治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满族的辫子和补服等服饰。

可以看出,清朝政权奉行“衣冠风俗同,则国家同”的理念,大力推行剃发易服政策,旨在文化层面上“去明朝化”,彻底废除笏板。

---

4. 补服制度与笏板消失的技术原因

除了文化因素,清朝官服制度与明朝迥异也使笏板无处安放。

明朝官服多为长袍式,右衽大襟,腰间有束带,适合插置笏板。

而清朝官服分为朝服和补服两大类。朝服用于重大典礼,设计为上下连体、马蹄袖,无腰带;补服则是日常穿着,款式为前襟对开长褂,有纽扣,无束带,根本无法插笏板。

此外,清朝官员等级标识不再依赖笏板,而是通过补服上的纹饰和帽上的花翎区分。

清朝补服上的动物纹饰丰富多样,从九品到一品各有对应,文官一品配仙鹤,九品用练雀,武官一品为麒麟,九品为海马。

花翎则是插在朝冠上的装饰,有单眼、双眼、三眼等级别,三眼花翎为最高级别,多授予王公贵族或功臣;六品以下为无眼的蓝色鹖鸟羽毛“染蓝翎”。

清朝以游猎经验为基础,构建了用动物纹饰和羽翎彰显官员身份的独特系统,取代了传统的笏板。

---

总结来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因竹简盛行,形似竹简的长条板状物逐渐成为士人、官员上朝必备的笏板,用于记录皇帝言行和朝政事务。

随后,笏板逐渐与身份等级联系紧密,不同阶层官员使用不同材质的笏板,成为身份的象征。

东汉以后,纸张普及使简牍退出历史舞台,但笏板作为身份标志却愈发重要。

唐宋时期笏板使用有明确官阶规定,成为官员身份与礼仪的重要象征。

直到明朝,笏板的实用功能基本消失,更多作为礼仪用具。

清朝入关后,通过剃发易服和官服制度的革新,彻底废除了笏板制度,代之以花翎和补服上的纹饰彰显身份,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官僚文化体系。

---

希望这个改写版符合你的需求!如果需要进一步调整或者增加细节,告诉我哈。

相关内容

原创 ...
在科技尚未迈入高度发达阶段的古代,人们勇敢地踏上海洋,开辟新的航线...
2025-09-18 13:04:03
档案保存环境与设备管理:守...
档案,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信息的载体,其保存质量直接关系到信息的完整...
2025-09-18 13:03:28
原创 ...
一张老照片,一个人旧人物,一段老故事。 大家好,我是历史君,一个搜...
2025-09-18 13:03:17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为何遭受惨...
对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一再受挫的原因,以往国内外史学界过于强调德军如何...
2025-09-18 13:03:16
原创 ...
很多人不理解,义和团成员看似“愚昧、落后”,为何能迫使西方列强放弃...
2025-09-18 13:03:14
原创 ...
1927年:毛泽东的革命启示 1927年,毛泽东已经34岁。这一年...
2025-09-18 13:03:08
原创 ...
大家好,我是新疆红泉堂。今天我想和大家聊一聊新疆地区的红钱,特别是...
2025-09-18 13:02:57
原创 ...
在建国前,国共激烈对抗的岁月里,国民党顽固派因视野狭窄、未能准确识...
2025-09-18 13:02:42
泰国每年接待大量中国游客,...
当下,旅游已成为大众生活中愈发热门的休闲方式,喜欢踏上旅途、领略别...
2025-09-18 13:02:41

热门资讯

原创 从... 文章改写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通过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战争统一了中原大地,建立了秦朝。虽然秦朝的存在仅...
原创 清...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的历史中,清朝无疑是最具特色且独特的一个朝代。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统一的理...
原创 刘... 在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中,孙彦军所饰演的刘备形象与原著中的人物相当契合,呈现出一个较为柔弱、...
原创 刘... 公元前 197 年的一天,西汉朝廷的早朝气氛异常紧张。刘邦突然提出要废掉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所生的赵...
夏天到了,来一场从唐诗到小说的... (图/《长安的荔枝》) 近几年,唐代题材的影视、游戏似乎多了起来。从早前的《长安三万里》,到《唐朝诡...
他终结了安史之乱,却亲手打开了... 公元 763 年,随着史朝义的头颅被送到长安,持续七年的安史之乱终于画上句号。但这场叛乱留给唐朝的,...
原创 诸... 建安十二年,诸葛亮的首次登场 建安十二年,徐庶(与刘备友好)向刘备推荐了正在田地间劳作的诸葛亮。刘备...
原创 面... 改写后的文章: 在中国古代史料中,早期便有关于瘟疫的详细记载,表明当时人们对瘟疫已有一定的认知。《...
原创 浅... 文 | 古轩说史 编辑 | 古轩说史 如果你单纯关注希腊的历史,可能会认为“城邦”是一种独特的...
原创 古... 我们在古装剧里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官差拿着通缉令满城张贴,上面画着个面目模糊的人像,旁边写着几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