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对文章进行改写,保持每段的核心意思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控制在原文范围内。
---
大家可能在古装历史剧里常见皇帝上朝的情景,许多人会注意到,朝廷里的官员们上朝时手中都捧着一块细长的木板,这就是“笏板”。
笏板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成为中国古代官员上朝时必备的工具之一。官员们会将需要上奏给皇帝的话写在笏板上,有时也用来记录皇帝的指示,以防遗忘。
然而,令人好奇的是,许多清宫戏里却几乎看不到笏板的身影,这是为什么呢?
实际上,自清朝入关后,这种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笏板制度被正式废止。从此以后,清代大臣上朝不再携带笏板。令人不禁想问,为什么清朝要废除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且实用的制度呢?
---
1. 笏板的起源
在东汉蔡伦改良造纸术之前,纸张还未广泛普及,书写材料种类繁多。商朝主要用甲骨,西周时用青铜器和甲骨,春秋战国时期则开始流行竹简。笏板的产生正是与当时使用的竹简密切相关。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习惯将文字写在削好的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木片成了朝廷官员随身携带的重要物件。时间久了,这些板片就被称作“笏”。
根据《礼记》的记载:“笏长二尺六寸,中宽三寸”。《礼记》成书于战国末期,当时一尺约等于19.7厘米,因此笏板长度约为51厘米,宽度约5厘米,呈现出狭长的形状。
这样的尺寸设计非常便于携带,官员们可以随时将笏板别在腰间。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员携带笏板上朝的习惯。
此外,那个时代男性服饰无钮扣,常在袍衫外束腰带。腰带的出现极大方便了笏板的携带。贵族男子通常将笏板插入腰带,方便随身携带。
《礼记》中记载:“执笏者,其有事,则搢之于腰带。”意思是说,拿着笏板的官员遇事时,可以将笏板暂时别在腰带上,腾出双手应对事务。
这“搢笏”的习俗逐渐成为贵族和官僚的专属标志。《礼记》还描述,一个贵族男子每日早起,必须整洁穿戴,不能忘了别上笏板,这被视为外出拜访或侍奉君王的必备礼仪。
此外,贵族和官员所使用的腰带一般为蚕丝织成的“绅”,非常精致。因此,战国时期出现了“搢绅”一词,专指别着华丽腰带并插着笏板的官员贵族。
这一称谓在当时颇为流行,《庄子》中曾提及:“其在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搢绅先生,多能明之。”意指山东邹鲁的士人、搢绅们多熟谙儒家经典。
---
2. 东汉至明朝:笏板的制度化发展
进入东汉时期,随着蔡伦造纸术的改进,纸张逐渐成为士人书写的主要工具。理论上,笏板应当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但实际上,由于春秋战国以来笏板长期被官员使用,它逐渐超越了实用工具的身份,成为中高级官员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汉代《礼记》有记载:“笏,天子以玉,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士以竹本。”不同等级的使用者笏板材质各异。
皇帝使用玉制笏板,诸侯用象牙制笏板,大夫用鱼须文竹制作的笏板(鱼皮装饰的文竹板),普通士人则使用普通竹制笏板。
这表明笏板不只是办公工具,更是社会身份和阶层的象征。
到了唐代,笏板的等级区分更为严格。《唐会要·舆服志》明确记载:“诏五品以上执象牙笏,以下执竹木简……一律上圆下方”。
唐代规定五品官以上用象牙笏板,五品以下用竹木制品,且笏板形状统一为上圆下方。
同时,唐宋官员朝服以颜色区分官阶:三品以上紫色,五品朱色,七品绿色,九品青色。笏板的材质与官服颜色也必须相匹配。
这样,唐宋时期,笏板与官员等级和服饰形成了紧密的联系,成为辨别官员身份的重要标志。
甚至在唐宋,不仅上朝携带笏板,几乎所有重大场合如宴会、祭祀、庆典,官员都需携带笏板,以便礼官安排官位。笏板的社会功能远远超过了其简单的实用功能。
到了明朝,笏板的实用性基本消失,只剩下象征官员身份的礼仪作用。如果还有一点实际用途,可能就是用笏板遮挡面容,避免上朝时直视皇帝,冒犯天威。
---
3. 清朝废除笏板的原因
1644年清军入关后,多尔衮迅速颁布剃发令,《清史稿》记载:“凡投诚官吏军民皆薙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这意味着,所有臣民无论官员还是百姓,都必须剃发,服饰冠帽均依照满族习俗。
这条剃发令引发汉人强烈反对。初期,清军只控制了黄河北部,南部及西北仍为亲明势力掌控,清政府被迫推迟施行。
随着清军逐渐控制全国,剃发令再度推广,遭到更大规模的反抗。清政府则采取严厉措施,宣布:“颁布十日后,如不剃发易服,无论官员皆重罪。”
由此,清朝开始以法律和行政压力强制推行剃发易服。
明朝象征的传统服饰如褒衣博带、汉族衣冠、腰带和笏板都被视作怀念明朝的文化符号,逐渐在清朝统治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满族的辫子和补服等服饰。
可以看出,清朝政权奉行“衣冠风俗同,则国家同”的理念,大力推行剃发易服政策,旨在文化层面上“去明朝化”,彻底废除笏板。
---
4. 补服制度与笏板消失的技术原因
除了文化因素,清朝官服制度与明朝迥异也使笏板无处安放。
明朝官服多为长袍式,右衽大襟,腰间有束带,适合插置笏板。
而清朝官服分为朝服和补服两大类。朝服用于重大典礼,设计为上下连体、马蹄袖,无腰带;补服则是日常穿着,款式为前襟对开长褂,有纽扣,无束带,根本无法插笏板。
此外,清朝官员等级标识不再依赖笏板,而是通过补服上的纹饰和帽上的花翎区分。
清朝补服上的动物纹饰丰富多样,从九品到一品各有对应,文官一品配仙鹤,九品用练雀,武官一品为麒麟,九品为海马。
花翎则是插在朝冠上的装饰,有单眼、双眼、三眼等级别,三眼花翎为最高级别,多授予王公贵族或功臣;六品以下为无眼的蓝色鹖鸟羽毛“染蓝翎”。
清朝以游猎经验为基础,构建了用动物纹饰和羽翎彰显官员身份的独特系统,取代了传统的笏板。
---
总结来说,在春秋战国时期,因竹简盛行,形似竹简的长条板状物逐渐成为士人、官员上朝必备的笏板,用于记录皇帝言行和朝政事务。
随后,笏板逐渐与身份等级联系紧密,不同阶层官员使用不同材质的笏板,成为身份的象征。
东汉以后,纸张普及使简牍退出历史舞台,但笏板作为身份标志却愈发重要。
唐宋时期笏板使用有明确官阶规定,成为官员身份与礼仪的重要象征。
直到明朝,笏板的实用功能基本消失,更多作为礼仪用具。
清朝入关后,通过剃发易服和官服制度的革新,彻底废除了笏板制度,代之以花翎和补服上的纹饰彰显身份,开启了一个全新的官僚文化体系。
---
希望这个改写版符合你的需求!如果需要进一步调整或者增加细节,告诉我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