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因未曾犯错,而是因能够悔过”,每个人在追寻未来的过程中,总会或多或少地遭遇错误。但有些人深陷固执不肯自省,而有些人则能够及时止损、反思过失,迎来新生。
本文讲述的主角便是后者,他以三十年的时间,深刻反思了那仅仅三个月所犯的严重错误——他就是“立三路线”的主要提出者,李立三。
李立三,原名李隆郅,生于1899年11月,湖南醴陵一个书香家庭,父亲李昌闺是一位乡村教书先生。据传,李隆郅降生时,家中后院的一株凤尾草开出了一朵罕见的白色大花。凤尾草又被当地人称为“铁树”,人们便将李隆郅的出生与这棵奇花相联系,认为他将来必定非凡。李昌闺听到乡人如此说,也颇感欣慰,李隆郅的乳名“凤生”便由此而来。随着李隆郅逐渐长大,父亲对他的期望也越来越高,早早地将他送进了学堂。
年少的李隆郅心中充满了对书籍的热爱,同时也怀揣着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憧憬。完成广益中学学业后,他开始了自己对祖国未来的探索。
1917年7月,李隆郅加入了程潜将军部下,参加了护国运动,尽管运动以失败告终,李隆郅也因此中断了学业。然而,他的求学之路并未因此停止。1919年,伴随着中国热潮的“赴法勤工俭学”,李隆郅和其他志同道合的青年一起踏上了去法国的征程。
他在法国的学习之旅,给他带来了深刻的思想启蒙。在努力学习的同时,他也在课外打工以赚取学费,并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对于他而言,马克思主义仿佛是一盏黑暗中的明灯,坚定了他相信这种理论能帮助中国实现富强的信念。
尽管如此,李隆郅并没有按计划完成留学。他在两年后被法国当局遣返回国,1921年,他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返回湖南,与毛主席结识。
1922年初,李隆郅被党组织派往安源开展工人运动,起初毛主席觉得他的名字太过复杂,于是将其改为李能至。1922年9月14日,在李能至和刘少奇、蒋先云等人的带领下,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成功,17000多名工人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此后,李能至又领导了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并成功收回了汉口的英租界。在南昌起义时,他担任了中共前敌委员会委员,积极倡议并参与了这场起义。1925年,李能至参加上海选举,同行的邓中夏建议他再改名以方便选举,李能至因此改名为李立三。
通过这些工人运动,李立三迅速成为党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并成为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在漫长的斗争中,关于他遭遇暗杀的消息曾多次传出,但每次李立三总能奇迹般地继续活跃在斗争第一线。
1928年,党的六大在苏联召开,李立三被确立为中共政治局常委候补委员之一。在随后的会议中,由于当时常委会主席向忠发的能力有限,李立三实际上担当了中共政治局的实际领导职务。然而,在这个关键时期,李立三错误地判断了形势,并提出了“立三路线”,导致红军损失惨重,仅仅三个月内,红军各路遭遇重大挫败。
幸运的是,1930年8月的六届六中全会,经过周恩来、瞿秋白等人的推动和反思,及时纠正了“立三路线”,使红军免于更大损失。李立三在会议上深刻自省,同时被撤销了党内职务。此后,他被送往苏联“汇报工作”并开始深刻反省自己的错误。在此期间,他担任了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并努力学习俄语和马克思主义。
李立三的真诚悔过,最终赢得了共产国际的宽容。国际上认为他的反省态度是“共产党员应有的坦诚”,并表示他并未采取“两面派”的手段。
经过多年的深刻反思和学习,李立三开始在苏联继续为共产主义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1935年,他在苏联国际工人出版社担任中文部主任,同时兼任《报国时报》主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并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然而,李立三在苏联的生活并不如意。由于曾公开批评共产国际未能理解中国国情,他在自我反省后依然遭到视为“坏布尔什维克”的批判,并被迫接受在列宁学校的学习和改造。更为严峻的是,曾经与李立三发生过冲突的王明,在回到苏联后开始对李立三进行打压。
1938年,李立三因一只失踪的公文包被冤枉为“欺骗党组织”,被苏联内务部关进了监狱,甚至被共产国际开除党籍。直到1939年,周恩来在苏联了解李立三的情况后,成功为其申冤,李立三才被释放。然而,由于时局的紧张,李立三始终未能被允许回国。
1946年,在长达十五年的异乡流亡后,李立三终于得以回到祖国,开始参与东北的抗战工作。在东北,他化名李敏然,参与与国民党的谈判和斗争,甚至在东北局的各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解放战争的关键时期,李立三被调回哈尔滨,作为党内资深领导人,他开始负责干部教育工作,并自愿为大家讲述自己的历史错误——“立三路线”。在一次讲座中,他毫不回避地承认了自己的责任,并向干部们解释了当时的心理活动。这一坦诚的自我批评深深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干部。
李立三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起伏,但他敢于反省,勇于改正,不论是在党内还是在外部的斗争中,都表现出了为国为民的决心与责任。1948年,李立三被选为全国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并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多项重要职务,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尽管“立三路线”一度让他遭受非议,但他通过自我批评与真诚改正,最终恢复了党内的信任,并被誉为“党内自我批评的典范”。李立三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人犯错误不可避免,但重要的是能否勇于面对,并且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带着责任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