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位人物,是张作霖的结拜大哥,他不仅才智双全,而且一生充满传奇。他的品德令人敬仰,常常为困境中的人们提供帮助,仗义疏财。他与老通辽有着深厚的渊源,他就是清末民初,东北赫赫有名的大人物——马龙潭。
马龙潭,字腾溪,号灵源,1857年出生于河北省庆云县中马村。您或许会疑惑,庆云县不是山东德州的一部分吗?没错,在1965年3月,国务院在重新调整河北与山东两省区划时,将庆云县划入了山东省的德州市。
马龙潭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士绅的家庭,可以说是当地的“富二代”。从小,他就显示出了不同寻常的才华与气度,尤其喜爱骑马放枪,玩刀弄剑,且对诗文也有极高的造诣。无论是文才还是武艺,马龙潭都表现得游刃有余。他的名字也早早就传遍了当地,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传奇人物。更难能可贵的是,年少的他非常仗义。在一个临近春节的日子,八岁的马龙潭带着一些零花钱去集市,途中遇到一个衣衫褴褛的男子,为了给父亲治病,他在街头向路人磕头乞讨。马龙潭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所有的钱全都给了那个男子。当马父得知后,并没有责备他,反而称赞道:“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既能顾家,也能顾乡里。”这句话深深影响了马龙潭,成为他一生行事的准则。
1867年,捻军进入河北,袭扰庆云。马龙潭的父亲马奇峰受知县和乡亲们的托付,带领乡民组织起了团练队伍,迅速集结力量抵御敌人,并被清廷封为振威将军。然而,命运却让他悲剧早逝,马奇峰和长子马龙文在与捻军的战斗中英勇牺牲。清廷为了表彰马家的忠诚和牺牲,决定将马家世袭云骑尉,相当于武职教官的职务传给了马龙潭。
成年后的马龙潭继承了家族的职务,并且奉皇帝命令进京读书两年。回到故乡后,他广交朋友,依旧保持着济困扶危、仗义疏财的习惯。在遇到荒年或旱灾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开仓赈济,赢得了乡里人们的极高评价。然而,持续的赈灾和开支让原本富裕的家庭迅速陷入了困境。
1896年,39岁的马龙潭决定离开家乡,寻求更广阔的发展。他来到了京津一带,但时运不济,事业迟迟没有起色。当时,中俄签订了《中俄密约》,清政府允许俄国在东北修建中东铁路。马龙潭和乡亲们一起参与修建这条铁路。但不久后,义和团运动爆发,铁路工程被迫停工。正巧,奉天将军增祺开始募兵,马龙潭因威望高被工友们推选为领袖,带领百余人投军。在此过程中,他逐步展开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后来被任命为管带,负责防守辽阳、复县、海城、盖平等地。
马龙潭在随后的抗俄、剿匪战斗中屡立战功,官职也一路升迁,最终被擢升为总巡、帮统、统领等职。此时,他结识了张作霖、吴俊生等人,成为奉天军中的三兄弟。1907年,他和张作霖等七人结拜,成为了“大哥”,在一片风云变幻中,马龙潭的声望愈发显赫。
那么,马龙潭与通辽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一段历史渊源。
在老通辽城东门外,也就是今天的明仁大街南、建国路东侧,通辽市公安局所在的位置,曾有一座三进四合院,建筑气势宏大,曾被称为“马道尹府”。这座府邸是马龙潭在通辽的居所。张作霖当上东北王后,心生忌惮,认为马龙潭的才华远超自己,便开始多次打压他。1920年,张作霖将马龙潭解除东边镇守使的职务,改任他为奉天省洮昌道道尹,驻扎在郑家屯。于是,马龙潭的府邸也因此被称为“马道尹府”。
马道尹府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是通辽城内仅存的明清风格建筑之一。正门两侧各有一道雕花墙,雕刻有松树、仙鹤等吉祥图案。院内正对大门的是一道照壁,背后雕花图案精美独特。府邸的设计融合了江南建筑特色,外部结构和内饰都经过精心设计,使用的建筑材料来自奉天、凤城及关内各地。即便是工匠,也都是从外地请来的。而府内的花园,堪称当时老通辽唯一的私家花园,里面种植了大量江南名贵花木,风景如画。
1932年,日本侵占通辽后,将马道尹府作为日军司令部,并在围墙四周架设电网。同年6月,东北抗日救国军的200多人组成了大刀队,发动了对马道尹府的攻击。大刀队勇敢无畏,他们将刀把用胶皮包裹,砍断电网,翻墙进入院内。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大刀队仅以8人的死伤为代价,就击毙了60多名日军。这场英勇的战斗成为通辽人民传颂的抗日佳话,展现了中华儿女的顽强抗敌精神。
解放战争时期,马道尹府一度成为辽吉五地委的办公场所,之后这里也曾是通辽地方法院的办公地点。2004年,随着通辽公安大楼的建设,马道尹府被拆除。
此外,马龙潭一生助人为乐,仗义疏财,通辽的百姓也深受其恩惠。1925年,通辽镇已经有近万人的人口,其中回民有近百户。回民们在进行宗教活动时,需要一座清真寺。然而,由于大部分回民家境贫寒,筹集建寺资金非常困难。教长赵子元和乡老们四处募捐,但所得甚微。正当他们一筹莫展时,曾与马龙潭有过交情的张殿甲,向马龙潭求助。马龙潭了解情况后,毫不犹豫地决定全力支持他,帮助解决了清真寺建设所需的全部建筑材料,并出资购买了两块回民坟地。加上回民们自筹的资金,清真寺的建设得以顺利进行,1927年完工。当时,马龙潭亲笔书写了“亘古清真”四字匾额,悬挂在清真寺的大殿前,这也成为了今天通辽清真寺的前身。
马龙潭的一生堪称传奇,他的忠诚、爱国与保家卫国的事迹无数。尤其是他那崇高的民族气节,让人肃然起敬。1940年,马龙潭在四平寓所安然辞世,享年84岁。消息传出后,举城哀悼,葬礼当天,数万群众自发前来送别,队伍绵延五华里。这一场面足以说明他为百姓所带来的恩泽与他在历史中的伟大地位。他的芳名,定将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