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每一个王朝的兴起,往往都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与动荡。尤其是在唐宋元明清这五个朝代之间,不仅仅是宋朝的陈桥兵变让皇位易手,其他几个朝代的崛起无一不是通过一场又一场的激烈战争而取得的胜利。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当我们今天提到这些朝代时,很多人会觉得清朝的得国过程过于轻松,反而很少有人说宋朝的建立过于容易。
说到“清朝得国太易”,这个说法究竟从何而来?又是什么原因让人们有此印象呢?这四个字的由来,最早是由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提出的,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曾国藩的认可,并最终在民间流传开来。那么,关于“清朝得国太易”的观点,主要源自于以下几个原因。在探讨这些原因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白,“得国太易”的真正含义。
赵烈文与曾国藩所说的“得国太易”,并非指清朝统一全国是件轻而易举的事,而是强调清朝迅速入主中原,几乎没有经历漫长的拼搏与血战。这一点需要注意,因为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开始,到清朝真正统一江山,前后经历了46年的时间,这可不能算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如果再加上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等事件,时间跨度甚至更长。因此,“得国太易”指的更多是清朝进入山海关后,短短两年内便迅速收复了明朝的两京和江南地区,使得明朝几乎名存实亡,南明只能苟延残喘。
清朝的得国看似轻松,给人一种极为不符合其整体实力的印象。尤其是在没有经历过足够大的、让人信服的战争的情况下,清朝便如同一艘破浪而来的船,轻松地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天下,几乎没有付出太多的代价。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认为清朝的得国实在是太过简单、轻松。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对清朝得国太易产生这种看法呢?其中,最大的原因之一是清朝对中原的入主几乎是一个意外的收获。我们可以将其与三国时期刘备入徐州类比,刘备当时仅仅是为了暂时栖身,结果却无意中得到了徐州的控制,成为了一个历史上的“幸运儿”。同样的,清朝进入中原的过程也充满了偶然性。
此外,清朝的整体实力在当时并未超越明朝,甚至可以说是以小博大。然而,清朝的入主中原,给人的感觉是他们打败了一个已经处于内忧外患的明朝,似乎根本没有付出太多努力。更重要的是,汉人对清朝的支持,使得清朝的占领显得更加顺理成章,仿佛是“得来太易”。
正因如此,赵烈文曾指出,国家来得太容易,君主便容易忘记珍惜,权力掌握在不负责任的官员手中,最终可能会走向灭亡。尽管这类言论当时被认为不敬,但事实证明,赵烈文的预见并非空穴来风。尤其是在慈禧太后处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选择上,便表现出其对国家责任的严重缺失。这也与明朝的崇祯皇帝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在国家危难时,依然不愿与关外的清朝妥协,宁愿为国家的独立尊严付出巨大的牺牲。
对于清朝的“得国太易”,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许多人认为,崇祯时期的明朝内忧外患,明军已不是清军的对手,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的确,明军在与草原骑兵的战斗中明显处于下风,尤其是在边关防线被突破后,局势愈加不利。然而,如果没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崇祯皇帝依然可以调集大军,从各地赶赴边境,抵挡清朝的进攻。明朝与清朝的差距,并不像人们想象中的那么悬殊。
实际上,明朝与清朝之间的实力对比,在某些方面是微妙的。尽管明朝政权已经腐败不堪,但它依旧拥有强大的根基和广大的人口。清朝如果与明朝拼到底,未必能够轻易获胜。甚至可以说,清朝的入关,更多是因时而动,趁机而入,皇太极也早有意与明朝讲和,尝试通过和平手段与崇祯皇帝达成协议。只是,崇祯皇帝由于深刻的历史教训,不愿向草原政权低头,始终不愿意妥协。
然而,当时的局势发展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在李自成起义之后,明朝的局势急转直下,崇祯皇帝也最终因国难自缢。而清军正是在这个时刻通过吴三桂的投降打开了山海关,迅速侵入中原。这种突如其来的局面,使得清朝几乎没有付出太多努力便完成了对明朝的接管。
除了运气之外,清军的迅速崛起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清朝虽然兵力相对不足,但他们确实是以小博大的模式,凭借灵活的战术与少量的兵力,迅速击败了明朝的大部分军队。这让许多人觉得,清朝的胜利太过容易,几乎没有任何像样的战争。
而最为重要的,还是汉人对清朝的帮助。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以来,汉族人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在技术文化的传承,还是在政治和军事体系的建立上,汉族的参与无疑为清朝的崛起提供了巨大支持。尤其是在皇太极时期,洪承畴等汉人重臣帮助清朝建立了更加完善的政治体系和军事指挥体系,使得清朝能够更有组织地对抗明朝。更重要的是,吴三桂的投降和后续的策略,使得清军能够顺利占领江南,稳固政权。
综上所述,清朝的得国之路,虽然看似轻松,但实际上背后充满了多方面的因素,既有时势的巧合,也有汉人的帮助。清朝的得国,若放在其他历史背景下,可能并非如此顺利。而与之相比,宋朝的崛起则更像是一场军事政变,赵匡胤通过一场陈桥兵变轻松夺取了政权,这与清朝的得国过程相比,似乎更为“简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