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开篇之际,先说说历史长河中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李斯。话说当年吕不韦掌控秦相大权,广纳天下英才,便有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楚国书生,抱着一纸荐书前来应聘。虽非显赫门第,却因是荀子的弟子,被吕不韦破例留下。这小卒虽不起眼,却在后来的风云变幻中脱颖而出。吕不韦覆灭后,他凭借在其麾下积攒的名声,投身嬴政麾下,成就了日后那个声誉极为两极化的李斯。
李斯在秦始皇手下的表现,无人能出其右。若将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功劳分成十份,李斯所占份额至少超过一半。为何说他功劳如此巨大?首先,在秦始皇尚未统一六国时,李斯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员。而当秦国最终一统天下,他却已取代昔日主人吕不韦,成为实权宰相。从这点升迁轨迹,便足以见出其能力之非凡。
李斯参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各项关键筹划,功不可没。早在秦军挥师六国之前,他就不断为嬴政打气,鼓励他坚定统一大业的决心。更为重要的是,李斯提出了“瓦解六国内部”的战略主张,并亲自督导其实施,成效斐然。试想若无此举,秦国即便勇猛如昔,恐怕也难以一举扫清中原六国的坚壁深壕。
其次,统一六国并非简单以武力征服就可算完事。赢得战争只是一半功夫,如何稳固统治,消化吸纳六国资源,才是真正的大考。昔日周朝名下诸国虽同属一统,但各自为政,远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嬴政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后,方得以自封“始皇帝”,而这背后无不有赖于李斯的谋划与努力。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面对辽阔疆域,管理难题接踵而至。传统建议是沿袭前朝分封诸侯的做法,用诸侯国间接统治地方,但李斯提出了更为激进的方案——实行郡县制。这套制度至今仍影响深远,为秦朝管理广袤土地提供了最合理的框架。
李斯不仅在制度设计上有高瞻远瞩的构思,他还细化了诸多实施细节。曾有西方传说,说人类因语言不通被阻止建造通天塔,隐喻语言不同造成的隔阂。秦国统一六国时,同样面临文字不统一的棘手问题。李斯因时制宜,创造了秦朝版本的“统一文字”——小篆,极大促进了华夏大地的信息流通。
除此之外,李斯还推动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轮间距等措施。统一文字促交流,统一度量衡利生产,统一货币稳经济,而车轮间距的统一则是为当时泥泞道路上车轮行驶提供保障。那时乡村道路多为泥土,雨后车辙深深,如果车轮间距不一致,车辆便无法通行,这样的细节影响着国家交通运输的顺畅。
从以上细节,我们可得两大结论。第一,李斯的贡献堪称决定性。若非他在制度和细节上的完善,嬴政即便靠武力一统,也难以坐稳江山。第二,李斯是难得的实干家和改革者。古代改革者多遭非议,因触动既得利益集团,李斯的改革更牵涉到全国大局,他所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而他对事业的执着也令人侧目。
然而,这份执着亦是双刃剑。它让李斯无惧阻力,奋力推行改革,但同时也使他沉迷于权力的操控。公元前二百一十年,秦始皇暴毙,按理应由长子扶苏继位,但权臣赵高暗中扶持自己的徒弟胡亥登基。身为丞相的李斯,面对赵高的游说,本欲反对,却因担心被排挤,最终妥协支持胡亥。李斯的事业心驱使他选择继续掌权,未料这一步竟是通往自身毁灭的开始。
胡亥登基后,朝政日渐腐败,赵高专权横行,李斯虽试图劝谏,却无力回天。最终被赵高陷害入狱,甚至在狱中写信劝诫皇帝,反倒激怒权臣,李斯惨遭“五刑”酷刑,族灭三族。其悲惨结局与秦朝改革先驱商鞅有几分相似,令人唏嘘不已。
李斯死后,汉朝取而代之,为塑造自身正统,极力抹黑秦朝暴政,李斯的形象被打入历史黑暗角落,评价毁誉参半,甚至多为负面。后世文人鲜有正面称颂李斯的诗文,从侧面反映其复杂身影。
回望李斯一生,他无疑为当时及后世留下许多有益遗产,虽有过错,但其功绩远大于过失。历史总是由多面镜子构成,李斯既是功臣,也是枭雄,既是改革者,也为权谋所困。于今,愿我们从他身上汲取智慧与警示,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