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昔日的疆域若换作今天来看,东吴的经济本应颇具实力。然而,由于当时南方地区的经济尚未得到充分开发,这一地域优势并未能充分体现。在多重因素的推动下,孙权去世后的第五年,他的外孙竟然急匆匆地带着军队投降了曹魏,背叛了东吴。究竟是为何?
孙权的一生,依靠父亲和兄长的努力,稳稳地在东南一带扎根,直至死去始终未曾动摇。可见,孙权绝非无能之辈。年少时,他便聪慧机智,年仅十五便担任了县长。后来遇到有权势之人试图夺权,孙权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胆略,一一化解了这些困境。
随着年岁渐长,孙权开始亲自领兵打仗,周瑜、吕蒙等名将也在他的麾下效力。在他的指挥下,李术、黄祖等敌对势力相继被灭,极大地巩固了东吴的地位。三国鼎立时期,孙权多次参与了决定性的战役,他的一些战略至今仍值得后人借鉴与思考。
随着实力逐渐强大,孙权最终黄袍加身,自立为帝,开创了吴国的盛世。此后,他积极展开在东南地区的雄图大业,并多次巧妙地操控敌对势力,令对手陷入困境。然而,正是这样一位英勇果敢的君主,却有一个因循守旧、懦弱无能的外孙。即使孙权在世时,凭着智慧和胆略能解决眼前的一切难题,但死后的一系列风波,却无法再亲自干预。
孙权于252年病逝,东吴失去了他这个坚强的支柱。此后的东吴,仿佛失去了灵魂,内部爆发了更加严重的内乱。吴国的邻国趁机不断骚扰东吴的边境,东吴的形势变得愈发动荡。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背景下,继位的孙亮年仅十岁,显然缺乏足够的能力稳住国家的局势。朝廷的权力完全落入了权臣孙綝之手,朝政的腐化与不稳导致了国家的严重混乱。在这种动荡中,孙权的外孙全怿便开始为自己未来的出路做打算。他深知,如果继续待在吴国,他将会被排挤,甚至可能面临生命危险。因此,在孙权去世后的第五年,全怿决定带兵投降曹魏,为自己找一条活路。
全怿是东吴名将全琮的儿子,出身于吴国权臣之家,家庭背景深厚。作为东吴的亲贵,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武勇,而且具备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年轻时,他就表现出了非凡的领导力,很快引起了孙权的注意。长久的合作之后,孙权对这个得力的部将十分信任,以至于将自己的女儿孙鲁班许配给了全怿。
按理说,身为如此显赫家庭的外孙,全怿应该忠诚于吴国,不可能背叛外公。但事实上,由于吴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外部环境的压力,他最终还是做出了令人震惊的选择——带领军队投降了曹魏。
孙权的去世使得孙亮登上了帝位,但由于年幼且缺乏治国理政的经验,孙亮很快便被权臣孙綝架空。此时,权臣专权,朝堂上的权力斗争日益激烈。孙亮和公主孙鲁班曾秘密商议策划除掉孙綝,却因计划泄露而遭到权臣的报复。
尽管这件事本与全怿无关,但孙亮与鲁班的密谋已经引起了孙綝的怒火。为了保全自己的权力,孙綝在一次行动中废除了孙亮的帝位,并将孙鲁班流放。此时,正值东吴急需出兵支援曹魏,以应对叛乱,身为东吴大将的全怿被派往前线作战。由于家中众多亲人随他远征,因此,全怿的母亲不得不接受权臣的命令,带着家人迁移。
然而,当全怿带着家族回到吴国时,他得知了这一切的真相。权臣不仅废了孙亮,还对他家人展开了打压。此时,全怿内心的愤怒与失望达到了极点。他深感自己家族的未来已经危在旦夕,若再继续留在吴国,恐怕迟早会被权臣除掉。为求自保,他果断决定带领家族及部队投靠曹魏。
虽然这种做法并不光彩,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全怿并没有太多选择。孙权的去世使得东吴一度陷入混乱,权臣之手掌控了朝政,形势越来越严峻。即使全怿曾是吴国的重要将领,但在当前局势下,他已无足够的力量与权臣抗衡。投靠曹魏,虽然让他背离了曾经的家国情怀,但也为他及家族带来了一线生机。
全怿的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结果。带着军队投降曹魏,不仅能保全自己和家人的性命,还能借此重获新生。事实上,他此举对吴国的打击是巨大的,因为这意味着吴国的军力将大幅削弱,而曹魏则会借此机会趁机扩张,迅速增强自己的国力。
从全怿的角度看,他选择投降曹魏的决定确实是一个无奈但合乎情理的选择。身为吴国的亲贵,他的未来早已被朝中的权臣所左右。而即便投降曹魏,他也能保证家族的安全,并为未来的翻盘埋下伏笔。通过这个决定,全怿不仅为自己争取了一条活路,也为家族找到了一个新的庇护所。
事实证明,后来的历史发展确实验证了全怿的选择是正确的。他在魏国受到了封赏,家人得以安稳地生活,日后又有了翻身的机会。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并非背叛了家国,而是在大环境下作出了最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