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破茧成蝶
(续前文)晚清时期,中国因长期积贫积弱,遭受西方列强的文化渗透、经济掠夺和主权侵犯,令广大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饱受屈辱与灾难。当时,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一些具有开阔眼界的家庭开始意识到,只有让年轻一代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掌握与外国人交往的本领,才能在激烈的时代变革中找到一条生存和发展的出路。
正值青春年华的温宗尧,留学于剑桥大学后,于1897年回国,年仅23岁的他便被聘为北洋大学堂的教师(即今天津大学,创立于1895年,由伍廷芳与唐绍仪分别担任总办)。当时,温宗尧立志专注于教书育人,若只是在学术领域深耕细作,他极有可能成为一位杰出的法学权威。然而,正是他在北洋大学堂任教期间,受到了来自学生黎科、张煜全、王建祖和王宠惠(均为广东籍)的影响,这些青年人的革命热情逐渐改变了他的志向,使他最终转身投身政坛,成为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之际,温宗尧在学生黎科的推荐下加入了唐才常领导的自立军,担任驻上海的外交代表。然而,八月自立军起义失败,紧接着唐才常被张之洞于武昌紫阳湖畔的天府庙处斩杀。秋季,秦力山领导的自立军在大通再度失败,王宠惠随同温宗尧逃往上海。温宗尧将王宠惠藏匿于南洋公学中,使其幸免于难。幸运的是,温宗尧未遭清政府清算,随后他离开上海返回广东,在两广总督岑春煊的幕府中,历任两广洋务局局长、广东电话局总办以及广东将弁学堂总办等职务。
庚子年间的自立军起义主要发生在南方。唐才常失败后不久,孙中山于1900年10月派员赴惠州组织自立军,发动三洲田起义。尽管史家对自立军的历史评价各有见解,但其影响力无疑深远。温宗尧作为其中一员,可见他当年是一位充满理想和热忱的进步青年,他后来支持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决心,也与这段经历密切相关。
1908年2月,清廷任命赵尔丰为驻藏大臣,同时任命其兄赵尔巽为四川总督。在赵尔丰的推荐下,温宗尧被授予驻藏帮办大臣、英藏订约副大臣及驻藏参赞大臣等职务。赴藏途中,温宗尧经历了从印度翻越高山,越过大海的艰难旅程,其艰辛可想而知。此前,因清政府及驻藏官员对藏区事务处理不力,原本反英的西藏高层逐渐转向亲英派,受英国支持的藏军也在西康和川边频繁制造军事摩擦。因此,治理藏区需要一位善于与西方打交道的能人,温宗尧通晓西学,协助赵尔丰治理藏区,使局势得以稳定。
1909年,赵尔丰击败进攻巴塘的西藏叛军,进入藏区,达赖喇嘛被迫逃往英属印度。随后,温宗尧代表清廷与西藏上层展开谈判。为维护藏区安宁,他承诺清兵严格遵守纪律,避免骚扰地方百姓;处理事务和平稳妥;保障达赖喇嘛的宗教权利不受侵犯;绝不杀害喇嘛或焚毁寺庙。最终,达赖选择息事宁人,藏区秩序一度得以恢复。
由此可见,温宗尧在年轻时期能够得到两广总督岑春煊和驻藏大臣赵尔丰的赏识,离不开他自身卓越的才华。在平息藏乱、治理藏区的过程中,他的贡献不可磨灭。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南方十一省军政府推荐伍廷芳为革命军代表,伍廷芳又邀这位同乡兼同事温宗尧担任副代表,两人在上海与北方代表唐绍仪领导的代表团共同推进南北议和。
(待续)
结语:晚清时期,代表清廷与西方打交道的官员多为广东人,尤以香山、新宁籍居多。众所周知,人才的培养绝非一蹴而就,广东依托沿海通商优势,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出国留学的学生远多于内地。像温宗尧这样出生于台山乡村的青年能赴剑桥深造,实属当时内地难以想象的奇迹。民国时期,广东人才涌现,正是这一历史背景的直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