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今天来唠唠唐朝开国皇帝李渊。这人啊,可太有故事了,就说对待两个败军之主,一个窦建德,一个王世充,那处理方式截然不同,背后的门道可深了去了。
先讲讲窦建德。这人在河北那是相当得民心呐!每次打了胜仗,得了财物,全分给手下将领,自己一点不贪。平时吃的呢,就蔬菜和糙米饭,日子过得特别简朴。他老婆曹氏也不穿啥丝绸衣服,身边婢女就那么十来个。他俘虏了隋朝上千宫女,都是些漂亮姑娘,人家眼都不眨,全给放了。还有隋朝那些文武官员以及骁果军万余人,也都被他放走了。就连唐朝派去打他的将领李神通、徐世勣,还有李渊的妹妹同安长公主,被他俘虏后,也都毫发无损地给放回来了。这么一个仁义之人,按道理说,就算败了,也不该有啥性命之忧吧?可他偏偏被李渊给杀了。为啥呢?因为窦建德在河北威望太高了,李渊怕呀,他在河北还有一帮忠心耿耿的手下,留着他,就像留了个定时炸弹,指不定啥时候就爆炸了,威胁唐朝的统治。所以,李渊一咬牙,把窦建德给斩了。
再看看王世充。他和窦建德可不一样,王世充是西域胡人,靠镇压农民起义发家的。后来打败了李密,成了洛阳朝廷的权臣,掌握军政大权。这人性格残暴,嗜杀成性,在洛阳实行严刑峻法,还搞连坐法。更过分的是,他把隋朝皇泰主给杀了,自己称帝,反对他的洛阳朝臣全被他杀光了。就这么一个不得民心的人,在败给李世民后,走投无路,只好投降。李世民为了劝他投降,还专门许诺不杀他。李渊在长安数落王世充罪行的时候,王世充还拿李世民的许诺当救命稻草呢。李渊呢,也得给李世民面子呀,总不能让儿子言而无信吧,所以就暂时放过了王世充。但王世充最后也没落下好下场,没多久,唐朝同州刺史独孤修德假扮朝廷使者把他给杀了。这里面有没有李渊的授意呢?谁也说不准。不过,王世充其他的兄弟子侄都被李渊以谋反罪给杀了,就冲这,我觉得李渊心里说不定就盼着王世充死呢。
你瞧,同样是败军之主,一个被杀,一个苟活,李渊这心思藏得可够深的。他这么做,一方面是吸取了苻坚的教训。苻坚当年对投降的诸侯太宽容了,像慕容垂、姚苌这些人,结果淝水之战一失败,这些人要么自立,要么反叛,苻坚最后还被姚苌给杀了。李渊可不想重蹈覆辙,所以对投降的诸侯大多采取斩杀的手段,彻底瓦解他们的政治基础,避免后患。另一方面,他也担心这些投降势力的旧部会因为这些人而反叛,杀了他们,就能斩断反叛的风险。但这么做也有弊端,会让其他诸侯觉得投降也是死,还不如拼个鱼死网破。像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就给唐朝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李渊这帝王心思,还体现在他对儿子们的安排上。你看他给四个儿子取的名字,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连起来读,仿佛就是他的帝王宣言。李建成的 “建成”,寓意着建功立业;李世民的 “世民”,有济世安民之意;李玄霸的 “玄霸”,透着称霸天下的野心;李元吉的 “元吉”,则是希望家族基业吉祥繁荣。从名字就能看出,李渊早有称帝的宏图大志。而且在儿子们年幼时,他就给他们安排了不同的职责,李建成主外征战,李世民处理政令,李玄霸统兵护卫,李元吉镇守后方,这分明就是一场精密的 “帝王家庭分工” 计划。
再看李渊起兵反隋这件事,也不是一时冲动。他表面上忠于隋朝,还设坛祈福,说要 “息兵止乱”,可私底下早就开始召集旧部、联络势力了。等隋炀帝远征高句丽,国内空虚的时候,他瞅准时机,在晋阳起兵,打着 “清君侧” 的旗号,实际上就是要自己当老大。他从起兵到拿下长安,只用了短短三个月,军队还从 1.2 万人扩充到五万,这要是没有长期的谋划和积累,能做到吗?
李渊建立唐朝称帝后,也没放松对权力的控制。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李渊虽然被迫同意李世民当太子,还禅让了皇位,但他也没完全放弃权力,保留了部分禁军指挥权,以太上皇身份还想参与政务呢。他和李世民之间,在很多政策上都有博弈,一直到他去世,这场权力的暗斗才结束。
总的来说,李渊能在乱世中建立唐朝,成为开国皇帝,可不是偶然的。他的帝王心思,体现在他对各方势力的权衡和掌控上,对儿子们的布局上,以及对权力的执着追求上。这每一步,都饱含深意啊!
好啦,今天关于李渊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啦。大家要是觉得有意思,就动动发财小手点赞关注,愿点赞的朋友都发财,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