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中的这一段文字,简单几句便将商鞅临终时的窘迫和死后车裂的惨状描写得淋漓尽致,令人不禁感叹其中的血腥与冷酷。然而,在我合上书卷、感叹命运的无常时,心中总有种不太对劲的感觉,仿佛有什么关键的细节被遗漏了。今天,我再次翻阅《史记》、《战国策》及其它相关史籍,经过多次反思与推敲,终于恍然大悟:商鞅之死,竟是秦孝公与其子惠文王精心策划的阴谋。这样一来,许多历史记载中看似怪异的地方,瞬间便变得合情合理。
自周显王七年(公元前362年)至周显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执政长达25年。然而,《资治通鉴》中的记载对他却寥寥无几,甚至在许多关键事件上,记载也极为简略。比如关于他的继位过程,仅用简短的几句描述。这使人不禁怀疑,秦孝公是不是一直沉浸在后宫之中,或者像个隐士一样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真相远非如此。实际上,秦孝公在这段时间里并没有闲着,相反,他巧妙地隐藏了自己的身影,把所有的风头都让给了商鞅。商鞅成了秦国变法的先锋,为秦孝公扫清了前进道路上那些不听话的权贵,也替他挡下了他们的刀锋。
同时,秦孝公深知,变法的核心在于剥夺权贵们手中的土地、人口和税收等重要资源,权贵们绝不会轻易放手。历史上,秦献公的变法便因遇到权贵的强力反对而未能如愿,最后不得不迁都栎阳,才勉强有所建树。秦孝公吸取了父亲的教训,知道不能亲自出马,而是让商鞅作为刀锋,冲锋陷阵,自己则在背后操控大局。如此一来,若变法成功,秦孝公可享万世名声;若失败,商鞅便成为替罪羊,背负所有的骂名。
从此,秦孝公开始了一系列精心布局的阴谋,而这一切的秘密就藏在“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这九个字中。表面上看,似乎是商鞅想要变法,导致了秦国权贵的不满,但真正的含义却是秦孝公才是背后的策划者。商鞅的“欲变法”,其实是秦孝公“欲变法”的替罪羊,而“秦人不悦”指的根本不是平民百姓的反对,而是权贵们的愤怒与抵制。
秦孝公深知,面对这些势力庞大的权贵,商鞅作为“执行者”必然面临巨大的压力,因此他巧妙地安排了一个辩论会,表面上让商鞅去争取权贵们的支持,实际上则是为了给反对者一个机会,让他们觉得这项变法经过了充分的讨论与审议,似乎并非秦孝公个人的独断专行。商鞅成了变法的代言人,所有的矛盾焦点自然集中到他一个人身上。变法是否成功,全看他是否能让这些权贵服从,而失败的后果,当然也由商鞅一人承担。
随着变法的推进,商鞅几次有力的行动有效震慑了秦国的权贵。首次是在太子嬴驷犯法时,商鞅以“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为由,把罪责转嫁到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身上,极大地震慑了那些企图反对变法的贵族。而四年后,当公子虔再次违法时,商鞅毫不手软,直接割去公子虔的鼻子,这一重刑震慑了更多的反对者。
这两次事件中,商鞅触及到的分别是秦国太子和秦孝公的亲兄弟,按照常理,商鞅无权对他们进行如此严厉的处罚,然而,秦孝公的态度却未曾在史书中被记录下来,这显得极为异常。通过细读历史,或许可以推测,商鞅得到的,是秦孝公的授权,而商鞅只是替秦孝公出面执行这一决策。至于为什么秦孝公不亲自下达命令,原因也很简单:他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所有的怒火和不满转嫁给商鞅,进一步加剧了商鞅与权贵们的对立,也让他成为了商鞅的最大敌人。
商鞅最终被杀,其实是秦孝公与惠文王精心策划的一场政治阴谋。惠文王继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也必须迅速拿下商鞅,以讨好那些痛恨商鞅的权贵们。商鞅的死后,惠文王并未立即废除变法,而是以一种隐蔽的方式推行,实际上,他知道商鞅所设下的政治程序已然无法改变,自己只需按照既定计划操作即可。
历史上,秦国的权力斗争最终以“人死政息”告终,但惠文王不仅继承了商鞅的法度,还通过商鞅的死,稳固了自己的权位。他将商鞅当作工具,玩弄在手,尽管他对商鞅的能力心生敬意,但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地位,依旧毫不手软,最终让商鞅走上了不归路。
商鞅死后,尽管他的变法仍然继续,但他已成为历史的牺牲品。秦孝公与惠文王的深谋远虑、权力的运作,使得这一切都变得不可避免。而商鞅,虽曾凭借智慧和胆略为国家开疆拓土,最终却未能逃脱权力斗争的无情命运。
上一篇:一张民国北洋甘肃文县委任状
下一篇:李云鹏家书:烽火信笺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