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正值“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夕,王洪文仅是上海国棉十七厂保卫科的一名普通干事。然而,随着特殊时期的到来,王洪文迅速借助造反的机会崭露头角。起初,他在厂内发起批判行动,攻势一波接一波,很快就蔓延到全上海。到了11月9日,王洪文联合上海的工人造反派,成立了“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简称“工总司”)。这一组织的成立标志着王洪文的政治崛起,他被选为筹备组负责人,对外被尊称为“司令”。然而,与王洪文并肩领导“工总司”的,还有另一个重要人物——潘国平。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潘国平的经历。
潘国平生于1945年,自小对文艺有着浓厚的兴趣。长大后,他进入了上海沪东工人文化宫,成为了艺术团的一员。潘国平的兴趣广泛,吹拉弹唱无所不能,并且性格开朗,善于交际,因此在文化宫里颇受欢迎,人脉广泛。196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潘国平积极投入到这场运动中,迅速成为上海造反派的核心人物。潘国平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得益于他在工人文化宫内的活动,尤其是在批判领导和张贴大字报方面的表现。由于他擅长美术,做出的大字报既精美又充满震撼力,迅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使他成为了造反派的代表之一。
1966年11月6日,潘国平参加了上海17个单位代表在愚园路召开的经验交流会。那时他只有21岁,却在会议中表现得异常活跃,给包括王洪文在内的许多造反派领导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1月9日,在王洪文的组织下,“工总司”正式成立,潘国平当选为执行主席,成为组织中的重要领导人物之一。随着“工总司”的成立,潘国平和王洪文共同领导着这一革命阵营,展开了猛烈的行动。
“工总司”发布的宣言并未得到上海市委的认可,上海市政府拒绝承认这一组织的合法性。于是,在王洪文和潘国平的带领下,工总司成员开始采取激进的行动,先后前往上海市委进行抗议,随后于11月10日凌晨,乘火车前往安亭,制造了著名的安亭事件。在这场事件中,潘国平作为主要带头人之一,深度参与其中。安亭事件平息后,潘国平继续参与了后续的《解放日报》事件和1967年的“一月风暴”。在这些事件中,潘国平参与了对大量革命干部的迫害,其中包括华东局的重要领导,如陈丕显、曹荻秋、魏文伯等人,他们遭到了极为残酷的迫害,许多人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
作为“工总司”创立时的关键人物,潘国平与王洪文一直平起平坐,担任着组织的核心领导职务。由于潘国平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且性格外向,他在“工总司”内部负责对外联络的工作,深得人心。然而,1967年2月,随着上海市革委会的成立,王洪文被任命为副主任,逐步掌握了更大的权力。此时的王洪文开始对潘国平产生了排斥,认为他不再是必须的盟友。
1967年2月25日,王洪文在静安区的工人文化宫布下了一个阴谋。他调动了几百名工人包围会议现场,当时潘国平和“工总司”的其他领导正召开重要会议。王洪文借此机会逮捕了“工总司”常委范佐栋,并对潘国平进行了限制自由。此事件之后,潘国平逐渐被王洪文排挤出核心圈子,失去了对“工总司”的控制,彻底被架空。
随着“文化大革命”结束,潘国平终于被审查并追究责任。他参与了安亭事件、《解放日报》事件以及“一月风暴”等一系列夺权行动,最终被判刑8年,入狱服刑。在刑期结束后,潘国平并未获得完全的平静。由于投机倒把行为,他再次被判刑6年,并再次入狱服刑。第二次刑满释放后,潘国平前往美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他决定回到祖国,回到上海。
然而,晚年的潘国平健康状况不佳,频繁生病。尽管他曾经历过种种风波,但身体的衰弱仍未能让他逃脱命运的捉弄。最终,潘国平于2013年因病去世,享年68岁。虽然他的晚年生活颇为低调,但他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风云经历,仍然是历史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