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军在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成功攻占伊犁,并成功俘获准噶尔汗国的大汗绰罗斯·达瓦齐。此战的胜利为清朝彻底摧毁准噶尔部的军事力量奠定了基础。然而,战后不久,准噶尔部的阿睦尔撒纳发起了叛乱。虽然清军在1757年迅速平定了这场叛乱,但阿睦尔撒纳叛乱爆发时,清朝的控制并未完全稳定。随后,清朝释放了此前被准噶尔扣押的南疆伊斯兰宗教领袖——大、小和卓,并派他们前往天山南路各城镇进行招抚。然而,大、小和卓在阿睦尔撒纳叛乱期间趁机控制了喀什噶尔、叶尔羌(今新疆莎车)等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大和卓霍集占在杀害清军副都统阿敏道后,举兵自立,局势再度复杂化。
1758年,乾隆皇帝决定派兵征讨大、小和卓,清军在库车、叶尔羌、和阗等地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过一系列血腥的交锋,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大、小和卓的军队最终兵败西逃,穿越葱岭进入巴达克山(今阿富汗东北部),不久后被巴达克山首领素勒坦沙擒杀。至此,天山南北的西域地区再次回归中原正统王朝的版图。西域自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府以来,已正式纳入中国疆域,但自唐代中期起,这片土地与中原王朝几乎断绝联系,近千年的隔阂被彻底打破。
西域是汉唐时期的故土,但对清朝皇室来说,西域却是新得的疆土。为了纪念这片新纳入的领土,乾隆皇帝将其命名为“新疆”。正是通过乾隆时期平定准噶尔部及大小和卓的叛乱,中国重新确立了对新疆地区的主权。然而,百年后,当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侵略军在英国与俄罗斯两大帝国的支持下入侵新疆时,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此时,已是70岁高龄的左宗棠毅然决然地提起棺材,带领大军前往新疆,成功保住了我国六分之一的国土。这一历史事件常被拿来与乾隆平定准噶尔的行动进行对比。
然而,若我们深入对比这两次军事行动,便能察觉一些差异:清朝平定准噶尔部的战斗历经了70多年的时间,跨越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而左宗棠则从1876年4月出兵到1878年1月,仅用了约一年半时间便收复了新疆大部分地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左宗棠的军事行动中,伊犁直至1882年才最终收回,而当时伊犁依然处于沙皇俄国的控制之下。因此,如果我们将左宗棠的行动与清朝平定准噶尔的70多年时间进行对比,显然并不完全公平。左宗棠在出征前、战中及战后进行的各项筹备工作,诸如后勤补给、选拔将领、军事训练、外交布局等,都应纳入整体战略的考量之中。
事实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平定准噶尔的过程并非一味的持续战争,而是经历了多次战斗后的休整与补给时间。换句话说,70多年的时间中,也包含了双方的休养生息期。与之相比,左宗棠的军事行动虽然持续时间较短,但背后却有着复杂的后勤保障工作,因此,我们应当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17年全面与乾隆时期的准噶尔战争进行对比,这样才能更客观地理解这两场战争的规模和复杂度。
清朝花费如此长时间才平定准噶尔部,关键在于准噶尔汗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准噶尔的军事实力远超阿古柏侵略军,阿古柏不过是浩罕汗国灭亡后的流亡者,根本不具备国家正规军的力量。阿古柏刚进入新疆时,身边只有约五十名侍卫。相反,准噶尔汗国在全盛时期,统治着从新疆、青海、蒙古高原西部到中亚地区广阔的土地,拥有超过五百万的人口和三十万的强大军队。准噶尔不仅有游牧民族的雄风,还掌握了当时欧洲先进的火器技术,拥有一支装备精良的炮兵部队。准噶尔汗国一度成为全球最强的十大帝国之一,与清帝国、沙俄、法国等大国并列。
清朝面对准噶尔汗国这样一个强敌,花费70多年的时间进行逐步削弱,最终才得以彻底击败其势力,实属正常。相比之下,阿古柏侵略军虽然也得到了英俄支持,但其根本实力远不足以与准噶尔汗国抗衡。阿古柏的侵略行为发生在清朝处于内忧外患之际,正值清朝刚刚经历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胜利和太平天国的镇压,政局动荡,民众困苦。阿古柏趁机在新疆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虽然获得了短暂的成功,但始终无法真正占领整个新疆。而当左宗棠出征时,阿古柏的失败已是注定的。
当然,左宗棠的成功并非轻松获得。在出兵之前,他就深刻认识到后勤补给是关键问题。经过详细计算,他发现七万大军每年需要大约六百万两银子的军饷,而实际开销则接近八百万两。由于当时的国库空虚,左宗棠只能通过筹集外债来解决资金问题。在胡雪岩的帮助下,左宗棠成功借得外债,使得军队的后勤保障得以解决。他还采取创新的后勤采购方式,委托俄罗斯商人帮助采购和运输粮草,成功缓解了军粮运输的困难。这一切的准备工作,使得左宗棠能够顺利展开收复新疆的军事行动,最终为中国捍卫了疆域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