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那些注定要灭亡的反动势力,往往会在临终时拼尽全力对抗革命的力量。然而,历史并不为任何人所停留,任何想要阻挡历史前进的人,最终都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得粉碎。
这段话发表于1974年《人民日报》上,讲述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文章的意思其实很明确,就是借荆轲的故事来表达,像他这样的“壮士”不过是试图以一己之力与强大的历史车轮对抗,最终注定失败。那段极具悲壮色彩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成为了无力反抗的奴隶主阶级的哀叹。
当时,我正身处秦岭深山,作为一名知青,接受着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之所以突然想起荆轲的故事,是因为昨晚无意中看到了一档名为《风云战国》的节目,里面有关于荆轲的故事,因此也激起了我想谈谈这个话题的冲动。尽管这个话题已经千篇一律,仿佛夕阳余晖照在千年铜鼎上,显得有些陈旧,但依然让我不禁想要发表一些个人看法。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中,记录了五位著名的刺客,其中包括专诸刺吴王僚,曹沫挟齐桓公复国,豫让刺赵襄子,聂政为恩报仇刺韩相侠累,以及最为人熟知的荆轲刺秦王嬴政。荆轲无疑是最有名的一位,虽然他也是唯一一个失败的刺客。荆轲的名声并非因为他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他刺杀的对象足够显赫——秦王嬴政,再加上太子丹的强迫和易水边送别的悲壮情景,成就了他“最牛刺客”的称号。
然而,我认为,用“刺客”这个词来形容他们,并不完全准确。或许更恰当的说法是“死士”,因为这些人并不是为金钱而刺杀的人,他们并非职业杀手,而是因为某种情感、信念或是为了报恩、报国之心才赴死的壮士。如果非要给这些人一个定义,“刺客”这个词就显得过于狭隘。刺客,通常是为了金钱、权力而为他人杀人,就像今天的雇佣兵一样,他们与正义无关,随时会为任何支付得起的人出手。而这些历史上的“刺客”,显然更像是为了理想、情义、或者“正义”而为国捐躯的壮士。
我认为,荆轲更应该被看作是一个具有政治才能但未被重用的人。司马迁曾提到,荆轲擅长“术”,曾试图劝说卫元君采取变法,但卫元君并未采纳他的建议。这种“术”显然是一种治国理政的智慧,或许就像商鞅、李悝等人的变法之术一样,但由于未被重用,荆轲的才华只能埋没。
至于他的剑术,尽管荆轲名声在外,但他在剑术方面的造诣并不如传说中那般高深。史书记载,他曾与真正的剑客交手,但均处于下风。刺秦失败后,剑客鲁勾践评论他失败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不精于刺剑之术”。这也许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解释了荆轲为何没有成功。为了弥补这一缺陷,《风云战国》在剧中做了些许改编,设定太子丹在易水送别时,特地给了荆轲一瓶毒药,让他涂在剑上以增强刺杀的效果。然而,当悲歌响起,荆轲离别时,他却把毒药倒掉,这一行为表明他并不想真正杀死秦王,而是另有所图。
荆轲的真正目的,并非单纯的刺杀秦王,而是想通过刺杀制造“变数”,让秦国动荡,给燕国一线生机。即便如此,荆轲清楚地知道,他此行的结局早已注定。他赌上了自己的性命,但与太子丹不同,他并非为了复国而拼命,而是为了报恩。毕竟,他并非燕国人,为何要为燕国献身?太子丹的优厚条件,显然无法打动他。真正让他走上这条不归路的,更多是责任与使命感,而不是诱人的回报。
我一直认为,荆轲在一开始其实是拒绝的,但最终他没能抵挡太子丹的请求,答应了刺秦任务。太子丹的行为,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道德绑架——他将自己的责任推给荆轲,逼迫他走上这条不归路。表面上看,太子丹似乎在为荆轲提供种种优厚待遇,但实际上,他却是逼迫荆轲尽快完成任务,根本不给他回头的机会。
荆轲所说的“等一个人”,或许就是他想拖延时间的借口,毕竟他心中明白,等来的也不过是徒劳。荆轲既然已经决定赴死,就没有任何选择余地,毕竟刺秦的唯一“接近秦王”的机会,只有他一个人能完成。如果荆轲选择退缩,那他也必死无疑。历史告诉我们,那个时候的英雄,不管是田光、樊於期,还是秦舞阳,都无法逃脱死亡的命运。
荆轲的刺秦失败,很多后人分析了各种原因,但我认为,归根结底,荆轲的失败源于他内心的私心。他并非单纯地为复国而死,而是心怀侥幸,在寻找一线生机。如果他能够像专诸、要离那样,一击致命,也许刺秦成功的历史便会改写。然而,荆轲未能做到,反而因过度计较,导致了命运的失败。历史的定论,也许并非他未能成功,而是他未能完全理解自己所承担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