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有两支臭名昭著的土匪军队,分别是西北的马家军和豫西的镇嵩军。这两支军队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是由地方土匪升格为军阀组织,然而它们的形成时间有所不同:马家军较早成型,而镇嵩军则是在民国成立之后才正式组建。
西北的马家军因其残忍和反动而闻名,在晚清至民国的军阀群体中,这支军队无疑位居前列。特别是马步芳,他以“青马”之名长期盘踞在青海、甘肃一带,对当地民众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马家军到底是如何崛起的?它的主要领导人物有哪些?它们的最终结局又是什么?
马家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咸丰年间。在那个民族矛盾和阶级冲突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广西金田地区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并迅速蔓延至东南各地。这场起义本意是推翻满清政权,但由于清朝将主要兵力调往江南与太平天国作战,西北地区的叛乱也随之爆发。
当时,陕甘一带有捻军的活动,尤其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在这一时刻趁机崛起,他们组织民兵团体,借助捻军的支持,在甘肃、青海等地展开了暴力行动。这些民兵团逐渐壮大,成为了清政府无法忽视的力量。
1864年,清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灭亡,清政府开始集中精力平定西北叛乱,而马家军也成为了清军的主要目标。马家军中的多数人来自甘肃河州,他们以马姓家族为首,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地盘的争夺,这些土匪首领彼此间经常发生冲突。然而,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他们却展现出异常的团结一致。清军最初几次镇压马家军时屡战屡败,直到左宗棠上任,局面才开始有所改变。
左宗棠,作为湘军的猛将,成功收复了新疆,但在对付马家军时,他也遇到了不少困难。马家军以骑兵为主,作战迅速灵活,这让清军在镇压叛乱的过程中屡屡陷入困境。最终,左宗棠决定采取“剿抚并举”的策略,一方面安抚河州的士绅,另一方面通过内部瓦解马家军的领导层,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西北的叛乱才得以平息。
然而,即便叛乱平定,左宗棠依然面临如何处理马家军的问题。由于河西地区的民族习俗,左宗棠并没有彻底解散马家军,而是选用马占鳌家族为首的河州军阀,委以西北代理的职务,这一举动标志着马家军阀的正式形成,并使其在西北地区横行近九十年。
马家军与其他地方军阀不同,主要由少数民族组成,且具有家族传承的特点。马姓家族的首领不仅是家族的领袖,还是整个军队的军事指挥官。马家军阀有着明显的“老五马”和“小五马”之分,“老五马”指的是曾任清朝青海各地守护使的马福祥、马廷勷、马安良、马麒和马璘,而“小五马”则是民国时期的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马仲英和马步青。马鸿逵和马鸿宾属于马福祥一系,被称为“宁马”;而马步芳、马仲英和马步青则属于马麒一系,被称为“青马”。尽管两派同属于马家军,但由于家族支系不同,青马与宁马常常发生冲突,特别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双方甚至发生过激烈的火并。
马家军的组织结构有着严格的家族继承制度,不仅军队的最高指挥官由家族长子继承,就连各级指挥官也是按照家族内部的秩序来分配的。然而,马家军虽然自成一派,却缺乏明确的道德观念和信仰。他们在西北地区横行霸道,烧杀掠夺,给民众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据史料记载,马家军的暴行无所不及,他们在驻扎期间,屡次暴虐民众,并且发明了各种残忍的刑具,任何背叛者都可能遭遇极其惨痛的折磨。从轻的惩罚是致残,从重的惩罚则可能致死,甚至连整个家庭都可能遭殃。马家军的军事独裁与连坐政策,使得马步芳、马鸿逵等人得以长期控制西北。
马家军的残忍行为,特别是在红军西路军的战斗中,给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当时,西路军在与马家军的激战中损失惨重,战死者超过7000人,数千人被俘并遭受虐待。包括红四方面军的孙玉清、董彦俊、李屏仁、叶崇本、陈伯稚和邵烈坤等高级指挥官都未能幸免。
马家军阀从咸丰年间开始至1949年解放军消灭其余部,历经了九十余年的历史。在这一时期,马家军参与了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四马拒孙战斗、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等多个重要历史事件。马家军的领导层也更换了一批又一批,最终,马步芳作为青马的最后一任首领,因在西路军战斗中的血腥手段而被定性为战犯。1949年,解放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对西北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面对解放军的强大攻势,马步芳与其子马继援顽强抵抗,但最终在兰州战役中被彻底击败。此役,解放军以8700余人的伤亡代价,歼敌2.7万余人,成功解放了兰州,为西北的全面解放打下了基础。
兰州解放后,马步芳、马继援父子逃往海外,最终在麦加定居,并死于异乡。与此同时,马鸿逵等宁马派也在解放军的打击下逃亡香港,西北的马家军阀最终走向了灭亡。
随着青宁的相继解放,西北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解放后,我军采取了政治与军事攻势并行的策略,对待投诚的马家军成员给予宽大处理,但对于那些继续作恶的土匪,则予以坚决消灭。从1950年到1958年,我军经过五次大规模的镇反战争,彻底铲除了马家军的残余势力。
马家军阀的灭亡,标志着西北一段黑暗历史的终结。这个由家族传承的土匪集团,因其长期的暴行与残忍,最终成为了历史的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