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句出自孔子之口,传达了他对周礼的崇敬之情,体现了礼仪文化在周朝时期的兴盛与繁荣。孔子以周代的礼制为楷模,认为这是治国安邦的关键所在,礼乐制度正是在周朝得到了最广泛的发展。
周朝,作为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兴衰交替,更是人才辈出、思想激荡的时代。在这个时期,百家争鸣,思想的碰撞与文化的融合为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大多数人对周朝的印象,可能来自于《封神演义》这本奇幻小说,它被改编成了许多影视剧,尤其是现代版本的《封神榜》。这部作品,与《西游记》类似,大家所津津乐道的角色往往是那些拥有神通广大能力的英雄人物,如哪吒、雷震子、杨戬等,而非那些秉持古训、严守戒律的圣贤人物。
然而,真正的历史却远比这些神话故事要复杂得多。在周朝历史的篇章中,商纣王和周文王才是那些风云人物,他们的故事才是推动历史发展、改朝换代的根本力量。历史的真相并不像小说中那样充满神仙与天将。每一次的政权更迭,往往并非突如其来,而是前兆早已埋下,种子在几代人的疏忽与腐化中悄然生根发芽。
商纣王,名帝辛,是一位勇武过人的帝王,赤手空拳便能打败猛兽,他自幼智力超群,常与士人辩论,总能辩得过他们,堪称文武双全。他继位后,南征北战,成功将商朝的疆域扩展至新的领土,堪称一位有着极高军事天赋的君主。然而,正因为这些辉煌的成就,加上帝辛的非凡才能,他逐渐迷失在了赞誉与权力的旋涡中,最终导致了商朝的败落。简而言之,帝辛因过于自信、过度沉迷于享乐,最终失去了自我,迷失了方向。国家的统治阶层变得腐朽,百姓的疾苦无人关心,百姓的心也渐渐离开了商朝。
就在帝辛沉溺于酒池肉林,沉迷于酷刑与杀戮的奢华生活中时,周文王所统治的西岐却逐渐崭露头角。西岐的兴起并非偶然,早在西岐的祖先——古公亶父时期,西岐的力量便已开始增长。古公亶父被尊为周太王,而他之后的少子季历,也就是后世儒家经典中提到的“王季”,同样在西岐的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周文王继承了父辈们的事业,并在其基础上将西岐的力量扩展和发扬光大。
当时的商朝,已经在历史的车轮下摇摇欲坠。尽管西岐势力不断增强,但它仍无法与强大的商朝正面对抗。于是,周文王采取了隐忍的策略,深知需要积蓄力量,稳步发展,等待合适的时机。而对于一国之君来说,最为关键的,除了有足够的民心和力量,还需要有真正的王佐之才。周文王深知,西岐虽然人才辈出,但缺少那种既能出谋划策、又能指挥作战的“奇才”,那种能够在战场上决定生死、决定国运的人物。这样的人才,世上难得一遇。
为了寻找这样的杰出人才,周文王不遗余力地招贤纳士,广发招贤帖,诚邀各地的贤士。但他始终心中有所牵挂,渴望得到一位如伊尹之于商汤、张良之于刘邦的王佐之才。周文王深信,自己所需要的,定是能够帮助他建立伟业的那位人物。于是,他不断推演自己的命运,企图通过占卜来揭示未来的神秘面纱。然而,尽管周文王的卦象准确无误,但每次推演出来的结果都显得模糊不清,暗示着时机尚未成熟。
直到有一天,周文王在白日准备出行狩猎之前,再次占了一卦。卦象非龙飞璃,非虎非罴,颇为怪异。果然,在渭水之畔,他遇到了姜子牙,这一遇,成为了历史的转折点。从此,姜子牙成为了周文王的得力助手,并共同开创了周朝的辉煌。
姜子牙的传说,流传至今,版本繁多。有的说他师承昆仑玉虚宫的元始天尊,有的说他在渭水钓鱼,等待命中注定的英才前来。他的形象不仅是军事谋略的象征,也是智慧和深远眼光的代表。姜子牙的钓鱼故事,经过民间流传和神话的演绎,成为了千古流传的佳话。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之后,二人便开始论道论世,分析时局。通过长时间的交流,周文王终于明白,姜子牙正是他一直在寻求的王佐之才。
姜子牙的钓鱼,显然并不是单纯的捕鱼,而是等待一个天命之人,这正是周文王的指引之星。二人一拍即合,姜子牙也愿意跟随文王,回西岐共谋大业。然而,姜子牙在出发之前,却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请求——他要求周文王亲自背他。
这时,姜子牙已经年满七十二岁。古人云:“人活七十古来稀”,姜子牙的年纪使得这个请求显得尤为特殊。周文王虽然年纪不轻,但仍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姜子牙的请求,并亲自将他背起。这个背负,不仅仅是肉体的负担,更是一种对贤才的敬重与信任。周文王背着姜子牙行进时,走了三百步,却意识到自己走错了方向,于是转回头,朝东走了五百步。行至五百步后,周文王的体力已然透支,实在无法继续背负姜子牙。这时,姜子牙自己站了起来,看着眼前的路程,微微一笑,仿佛洞察一切,他对文王说:“你背我走了八百步,你的国家必能延续八百年。”
这句话,成了历史的预言。周朝的历史,确实延续了将近八百年,直至东周的时期,才开始进入春秋战国的纷争局面。也许,如果周文王没有走错方向,历史的长度还会更长一些。然而,命运如此安排,历史也因此充满了传奇与不可预测的色彩。
下一篇:毛星:佛教与魏晋书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