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70年代,清朝正处于内外困境交织的深渊。外面,西方列强的炮舰、战舰带着锋利的铁蹄,虎视眈眈;而内部,阿古柏这个“中亚屠夫”也在边疆积蓄力量,蠢蠢欲动。面对这种危机四伏的局面,朝堂之上,百官各执一词,意见纷纷,难以形成共识。
当时,朝中一位大臣站出来发言:“我们现在最应当警惕的是海上的列强,这些国家的贪欲已经露出了端倪,他们的侵略行动会对我国造成更大的损失。而新疆本就是荒凉之地,即使被侵略,带来的损失不过是九牛一毛。”这番话说出后,得到了不少人支持和附和。
然而,这时左宗棠愤怒地站了起来,声音铿锵有力地回应道:“此言无稽!我大清疆域每一寸土地,都同样重要。若让新疆被分割出去,不如我们派兵镇压,保卫我们的领土!”他的每一个字都重重地落在朝堂上,打破了原本的僵局,仿佛给沉默的空气注入了一股强烈的冲击波。
有人提出了异议:“如今的国家已经将大部分经费投向了海军,如何能够调动足够的兵力去守护遥远的新疆?”左宗棠毫不退让地回击:“只要我们愿意守护,现有的兵力足以与敌对势力抗衡,根本无需分散海军的力量。”
但随即又有人担心:“新疆的背后,依旧是沙俄与英国这些西方列强。如果与他们发生冲突,岂不是让海上和内陆都同时面临威胁?我们能否守住两面战场?”话音刚落,慈禧太后那低沉的声音从皇位上传来:“海上要守,陆地也要守!”
虽然慈禧太后守旧,但她对左宗棠的军事才能早有耳闻,最终决定支持他的观点。朝堂顿时安静下来,众人目光纷纷投向皇位,期待着接下来的指示。慈禧太后下令:“左宗棠,命你为钦差大臣,负责新疆军务,必须确保新疆不失。”
这一决策,标志着清朝历史上著名的“海塞之争”的结局。最终,清廷选择支持左宗棠,派他出征新疆。
那时,左宗棠已经64岁。
左宗棠的故事始于1812年,他出生在湖南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少年时代,左宗棠以其聪慧的才智和勤奋的学习,早早表现出了非凡的志向。15岁那年,他考入长沙府并在府试中名列前茅,虽然未能参加院试,但他并未因此放弃。母亲的去世、父亲的丧失并未让他消沉,反而更加专注于学问。在丁忧期间,他广泛涉猎一些非主流的学术著作,如水利、经济等,并对“经世致用”的理念有了全新的理解和看法。
在此期间,左宗棠遇到了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贺长龄,二人畅谈深刻,贺长龄看出了左宗棠的才华,对他予以了极高的礼遇。丁忧期结束后,左宗棠继续参加考试,最终以第十五名的成绩通过会试。尽管当年考生人数过多,他并未得到优待,心高气傲的他愤然决定回乡潜心学术。
然而,命运很快就为他打开了一扇新门。1852年,太平天国大军攻占长沙,面对强敌,地方军队根本无法应对。当时湖南巡抚张亮基听闻左宗棠的名声,决定任命他为主帅。左宗棠此时便全力以赴,调动了所有兵力,加强防线,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防御策略。经过三个月的激烈对抗,他成功守住了长沙,迫使太平军撤退。
此战后,左宗棠迅速崭露头角,名声远播。之后,他跟随曾国藩参与了镇压太平天国的工作,并组建了一支强大的5000人队伍。历经战斗,左宗棠屡战屡胜,所获奖赏也越来越多。最终,在平定陕西、甘肃一带的叛乱后,左宗棠被封为大学士,开始正式进入清朝的高层。此时,左宗棠已经63岁,按当时的寿命来看,已算是高寿。
然而,谁也没想到,左宗棠的辉煌真正开始于他63岁之后。十年前,他曾预警新疆局势的变化,警告朝廷应尽早行动以防止外敌渗透,但当时的官员们并未重视。直到西方列强逐步加大对新疆的侵扰,局势已经愈加严峻。朝堂内部就新疆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
在此时,主管海军的李鸿章坚持认为,防守海洋才是当务之急,清朝应将兵力集中在海上,以应对西方列强的侵略。而左宗棠则坚定认为收复新疆是当前的重中之重。他在朝堂上逐一反驳那些认为“新疆无用”的言论,强调新疆是中国内陆的防线,是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要地。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清廷最终决定支持左宗棠,任命他为钦差大臣,派他前往新疆平乱。
此时,左宗棠已有64岁,他心知这次任务的艰难,深感责任重大。为了表明决心,他命人随军准备了一口棺材,决心若此次战败,必死沙场。他召集了8万大军,仔细规划了军需、粮草等后勤问题,并亲自筹集资金,向各地豪绅借款。许多豪绅被左宗棠的忠诚和决心所打动,纷纷捐赠大笔资金,确保了军队的正常运转。
在多重战略部署后,左宗棠提出了“先北后南”的进攻计划,并对军队进行整编,确保主力部队的战斗力。同时,他考虑到国库紧张,决定速战速决。经过充分准备后,他率军从肃州出发,迅速展开攻势。
左宗棠的战略极为成功,清军在他的指挥下取得了连连胜利,很快便收复了新疆的大部分领土,摧毁了阿古柏的政权。然而,尽管战争胜利,左宗棠仍感到遗憾,伊犁等地没有完全收复,部分叛军逃脱,依然未能一网打尽。
最终,左宗棠决定班师回朝。战争结束后,清政府派使者前往沙俄谈判,但沙俄在背后施压,使者被迫签订了一项对清朝极为不利的条约。使者归国后,国内舆论哗然,清廷迅速重新派遣使者与沙俄交涉,同时备战,准备迎接可能的战争。
此时,已经69岁高龄的左宗棠,闻讯后大力筹备军队,为与沙俄决一死战做准备。最终,沙俄因战争疲惫而选择退让,签订了条约,归还部分疆土。虽然不完全恢复领土,但新疆得以保住,左宗棠也完成了使命。
左宗棠的晚年,他继续为国家尽心尽力,直到1885年因病去世,享年73岁。他的一生充满传奇,既是军事英雄,又是国家栋梁,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在左宗棠去世后,他的后代们也继承了家风,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左宗棠共有四儿四女,儿女们在各自的领域均有显赫表现,尤其在医学、文学等方面。左宗棠的教育理念和家风也为后世所称颂。
回望左宗棠的一生,无论是军事成就,还是对子女的教育,都堪称楷模。无论是“抬棺西征”的决心,还是严谨治家,他都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