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宋朝之后,封禅这一传统逐渐消失了,那么为什么像朱元璋、永乐大帝这样功勋卓著的帝王也没有去泰山封禅呢?看似简单的答案,其实涉及到深层的历史与政治考量。首先,这两位帝王完全有资格去封禅,论功业,论能力,他们都能胜任这一神圣的仪式。但为什么他们没有去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他们丢不起这个人。
封禅,作为一项源远流长的仪式,最早可以追溯到炎黄时代。它是皇帝向“天帝”报告自己丰功伟绩的一种方式。皇帝需要跋山涉水,亲自登上离天最近的泰山,才能完成这一象征性的行为。封禅不仅是一项仪式,更代表了皇帝个人的极高威望与能力。这项活动具有极高的门槛,只有那些取得了非凡成绩的帝王才能有资格参与。自秦始皇开始,封禅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具权威性与象征性的帝王活动,前五位曾登上泰山的皇帝无一不是历史上最为杰出的统治者。
但是,第六位去封禅的皇帝却将这项仪式的格调拉低了不少。这有些像NBA历史上的“最有价值球员”奖项,曾经是由篮球巨星如迈克尔·乔丹、科比·布莱恩特、大鲨鱼奥尼尔、石佛邓肯等人垄断的。无论谁获得过这个奖项,都代表着极高的篮球成就,甚至连像我妈这样对体育一无所知的人,都听过这些名字。然而,在2015年的总决赛上,一名名不见经传的球员——安德烈·伊戈达拉——凭借着出色的防守表现,获得了“总决赛MVP”,虽然他并不是球队的核心球员。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也让这个奖项的象征意义大打折扣。伊戈达拉的获奖在当时的篮球界几乎引起了“惊悚”,从此NBA的MVP奖项变得不再那么高高在上。
回到中国历史上,去泰山封禅的六位皇帝,依次是:秦始皇、汉武帝刘彻、光武帝刘秀、唐高宗李治、唐明皇李隆基,最后是宋真宗赵恒。秦始皇作为统一六国的伟大帝王,不用多说,他的丰功伟绩奠定了泰山封禅的历史基石。紧随其后的是大汉的汉武帝刘彻,凭借其雄图天下的功业,他不但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更在军事上建立了无敌的汉家骑兵,打得匈奴落花流水。光武帝刘秀被网友戏称为“位面之子”,因为他在最黑暗的时代里,以仅9000精兵击败王莽的42万大军,最后建立了东汉王朝,堪称“天选之子”。
唐高宗李治与唐明皇李隆基,分别是唐朝的两个顶级帝王,他们不仅延续了贞观之治,更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的强盛,达到了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边疆巩固、内政繁荣,朝廷的权威与民众的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可到了第六位的宋真宗赵恒,事情就有些微妙了。他的父亲赵光义,虽然号称“车神”,但在外战方面的表现却相对平庸。宋真宗的代表性成就,便是与辽国签订的“檀渊之盟”。这份协议虽然让宋朝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和平,但也被视为“城下之盟”,即处于弱势的国家与敌方签订的屈辱协议。对于这种协议,唐太宗李世民曾将其视为奇耻大辱,甚至在恢复国力后,将曾侮辱他的突厥可汗抓到长安“跳舞”。然而,宋真宗竟然将这项协议视为自己最得意的成果,真可谓是“自信满满”。
至于他去泰山封禅,这种举动无疑拉低了封禅的历史格调。封禅这项神圣的仪式一度成为了帝王威望与成就的象征,但宋真宗的做法无疑让泰山封禅成为了某种“公费旅游”,格调瞬间降低。也正因为如此,后来许多有作为的帝王,不愿与这种“水”分的成就并肩,自然选择放弃这一传统。
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这对父子,虽然是历史上举世闻名的英雄人物,但他们也没有去泰山封禅。除了宋真宗的影响,封禅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封禅不仅仅是登上泰山那么简单,还需要大量的准备和巨大的人力物力开支。唐太宗李世民曾考虑过去泰山封禅,但魏征却从理性的角度提出反对意见。他指出,封禅的开销实在太大,往返途中需要上万的随行人员,食宿、劳役的费用更是天文数字。最终,唐太宗也决定放弃这一计划,避免了这种不必要的负担。
因此,宋真宗的泰山封禅将其历史价值大幅贬低,也让后来如乾隆帝等有名的帝王感到没有必要去走这一趟。清朝的皇帝也未曾去过泰山封禅,至于南宋的皇帝,泰山更不在他们的控制区,根本无从谈起。
总结来说,泰山封禅从一项充满荣光的皇帝仪式,到宋真宗的一次“自信满满”的操作,逐渐丧失了原有的威严。也正因如此,后来的帝王,不论是在政治地位还是实际原因的双重作用下,决定放弃这一传统,封禅的历史也随之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