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军事角度看:朱高煦的“靖难之役”,成功的概率很高
创始人
2025-09-17 20:31:29
0

1426年,汉王朱高煦展现出惊人的力量,他竟然能够轻松举起重达三百斤的大缸,走动自如,气势异常嚣张。朱瞻基对此非常恼怒,最终将朱高煦困于大缸之中,用烈火灼烧;除此之外,朱高煦的其余九个儿子,也就是朱瞻基的堂弟们,全被处死。史书记载:“缸约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项负之,辄动。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镕,庶人死。诸子并死。”这段记载形象描绘了朱高煦被火炙烤致死的惨烈场景,以及其子嗣也未能幸免的残酷结局。

汉王发动的“靖难之役”最终以失败告终。朱高煦不仅未能继承父亲朱棣的雄风与威望,反而全家老小被侄子朱瞻基肃清。实际上,从军事角度来看,朱高煦此次发动的“靖难之役”成功的可能性是很高的。若非杨荣和夏原吉两位关键人物的干预,战争的结局或许完全不同,谁能最终胜出,尚难断言。

朱高煦是朱棣的次子,母亲是徐皇后,其外公徐达、舅舅徐辉祖皆为久经沙场的名将。朱高煦天生力气过人,却性格刚烈不驯,不愿服从兄长朱高炽,也对父亲朱棣有不少不满,但他对祖父朱元璋却心存敬畏。年轻时在南京读书,性情活跃,曾因行为出格被朱元璋训斥,但并未因此发怒,表现出颇为复杂的性格层面。

1399年,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役”。尽管朱允炆用人不当,战争也险象环生,朱棣多次陷入敌军重围,几乎战死沙场。在济南、东昌、夹河、小河、灵璧、浦口等多场战役中,朱高煦屡屡出手相救,令燕军或转危为安,或顺利撤退,表现出过人的军事才能和勇猛。

在“靖难之役”期间,朱棣曾直言激励朱高煦:“吾老矣,世子多病,汝当努力”,让朱高煦看到了一线登上帝位的希望。然事与愿违,战事结束后,朱棣登基称帝,太子却由朱高炽继任,这让朱高煦极为不满。

无论是战功、威望、能力,甚至体格上,朱高煦均远胜朱高炽,何以兄长能得太子之位?为安抚朱高煦,朱棣封他为汉王,命其远赴云南。但朱高煦以思念父母为由,选择留在南京陪伴家人,朱棣还因此称赞他的孝心。

朱高煦未赴云南,而是被调往大宁驻守以防蒙古入侵。不久,朱棣又指定他前往青州任职,但朱高煦再次拒绝。功臣丘福和驸马王宁力挺朱高煦想当太子,不愿屈居藩王,朱棣虽怒不可遏,却无奈于现实。

1424年,朱棣班师途中病逝,朱高炽即位,朱高煦对此极力反对,准备起兵造反。但不到一年,朱高炽亦去世,朱瞻基从南京回到燕京,继承皇位。1426年,朱高煦效仿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在乐安起兵发动汉王版“靖难之役”。

从军事角度看,朱高煦这场起义成功的机会颇大。若非杨荣和夏原吉两人对局势产生决定性影响,朱瞻基可能重蹈朱允炆覆辙。起初,乐安传来汉王起兵的消息时,朱瞻基并未轻信,但确认后,他感到极为忧虑,因为胜算未卜。

朱高煦勇猛善战,麾下有不少精锐将领,且许多明军将领与他关系密切。如果能连胜几仗,成功推翻朱瞻基的统治并非不可能。而朱瞻基阵营中唯一能够与朱高煦抗衡的名将只有张辅,其他人均实力平平且战斗意志薄弱。然而,朱瞻基并不信任张辅,迅速剥夺了他的兵权。

面对汉王起兵,朱瞻基任命阳武侯薛禄为统帅出征。薛禄年近七十,是朱瞻基麾下仅次于张辅的勉强能担此重任的老将。消息传到朱高煦耳中,他设宴款待众将,信心满满,认为击败对方毫无难度。

在“靖难之役”期间,朱高煦与薛禄曾经并肩作战,双方相互了解。薛禄战斗力一般,表现平平。史料记载:“煦初闻禄等将兵,攘臂大喜,以为易与。”朱高煦将薛禄视作轻易对付的对手,如同李景隆那般软弱。朱瞻基手下无大将,又何惧之有?

朱高煦自信心强,有理有据。朱瞻基一方缺乏真正能打之人,众将听闻要赴乐安与汉王决战,个个战战兢兢,心生畏惧。对此,夏原吉早已洞悉全局,并以李景隆覆灭的教训劝告朱瞻基。史料记载:“独不见李景隆已事耶?臣昨见所遣将,命下即色变,临事可知矣。”

大军尚未出征,士气就已低迷。一旦开战,战局恐怕更加惨淡。更何况,这些将领曾与朱高煦并肩作战,关系密切,一旦战事不顺,极可能倒戈投奔朱高煦。朱棣“靖难之役”时,南军倒戈将领众多,尤其是曾随朱棣北伐的将士,不乏反叛者。

名将张辅战斗力强悍,甚至提出率2万兵马捉拿汉王,献给皇帝。朱瞻基因局势不稳婉拒张辅出征。如果张辅反戈,朱高煦则胜券在握。皇帝若亲自出征,风险极大,且难有把握。史书记载:“帝夜召诸臣议。杨荣首劝帝亲征。帝难之。”

杨荣为明初“三杨”之首,机智过人,尤其擅长边境治理和军事指挥。朱棣去世后,杨荣秘不发丧,妥善安置朱棣遗体,并连夜回到燕京,拥戴朱高炽继位。

杨荣极力劝朱瞻基皇帝亲征,但朱瞻基进退维谷,难以做决定。皇帝对朱高煦心存畏惧,打赢二叔胜算不大。朱瞻基缺乏实战经验,仅曾随朱棣北征漠北,未曾独当一面,毫无冲锋陷阵的经历。

他不信任张辅,麾下可用悍将寥寥无几,又担心他们与汉王勾结。自身也无足够底气御驾亲征,局势极为严峻。若朱高煦没有死守乐安,而是快速出兵直捣燕京或南京,形势将完全不同,胜负难以预料。

朱瞻基犹豫不决,朱高煦尚未完全准备好,局势胶着。关键时刻,杨荣与夏原吉两位智囊扭转乾坤。杨荣力劝皇帝亲征,夏原吉则以“李景隆覆灭”为戒,鼓励朱瞻基全力出击,以皇帝的威严和气场震慑敌军,一战定乾坤。

1400年,建文帝采纳齐泰、黄子澄之策,派李景隆率六十万大军北伐,惨遭溃败,朱棣趁机反败为胜。二十六年前的惨痛教训历历在目,杨荣、夏原吉皆为建文帝旧臣,对此印象深刻。朱瞻基麾下人才凋零,军心涣散,唯有皇帝亲征,方能激发士气,获得胜利。

历史上,1004年,萧太后与辽圣宗率二十万骑兵南下,所向披靡,直逼黄河沿岸,开封危急。此时寇准力排众议,劝宋真宗亲征至澶州督师,宋军士气大振,射杀辽军前锋大将萧挞凛。辽军被迫议和,撤兵而退。

最终,杨荣与夏原吉献计献策,朱瞻基鼓起勇气,御驾亲征乐安。史载:“且兵贵神速,卷甲趋之,所谓先人有夺人之心也。荣策善。帝意遂决。”趁朱高煦未充分准备,朱瞻基以皇帝气场压阵,令对方措手不及。汉王部下起初还想抵抗,但在朝廷赦免的承诺下纷纷归降,朱高煦败局已定。

杨荣、夏原吉的智慧与谋略成功扭转战局,迅速平息了朱高煦的“靖难之役”。若朱瞻基派薛禄出征,一旦失利,赵王朱高燧响应起兵,功臣宿将态度观望,战局难料。若齐泰、黄子澄具备杨荣、夏原吉的才能,即便朱允炆御驾亲征,朱棣也未必能翻盘。

参考书目:《明史》。

相关内容

瑞德智能:公司正积极构建“...
证券日报网讯 瑞德智能9月16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
2025-09-17 05:04:25
原创 ...
在山东德州的幽深巷陌间,李先生珍藏着一枚别具非凡意义的铜币——中华...
2025-09-17 05:02:33
原创 ...
在阅读本文之前,我们诚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这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
2025-09-17 05:02:16
原创 ...
洪武十五年八月,朱元璋的发妻——51岁的孝慈高皇后马氏病逝。这一消...
2025-09-17 05:02:08
原创 ...
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波澜壮阔中,《论持久战》作为毛泽东的重要演讲稿,成...
2025-09-17 05:02:02
原创 ...
在古代,流传着“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这一观念导致了许多女性的才...
2025-09-17 05:02:01
原创 ...
“他好歹也是一位司令,喜欢喝酒就喝点好酒,非得喝那些兑水的假酒,结...
2025-09-17 05:01:57
这个三峡地区重庆段发掘的战...
当江风吹起铺在沙土之上的巨大塑料布时,一具从泥土中清理而出的马匹骨...
2025-09-17 05:01:56
花旗家族办公室拥抱私募股权
来源:环球市场播报 即使全球贸易不确定性高企,花旗集团的家族办公室...
2025-09-17 05:01:48

热门资讯

原创 历... 了解近代史的读者都知道,西方的崛起并非一帆风顺,也绝非单纯依靠和平与合作。它是通过不断剥削、压榨和掠...
原创 春... 中国的许多省份都有独特的别称,例如山西省以“三晋之地”著称,山东省则称为“齐鲁之地”,而河北省则被称...
原创 北... 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如今的北京,天安门广场和紫禁城已成为中国...
原创 唐... 科举制度在隋朝开始,而在唐朝逐渐完善,其首要功能之一是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使得“寒门出贵子”成为...
原创 明... 大明王朝延续了三百余年,然而自从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后,明朝便走向了彻底的灭亡。虽然大臣们在淮河以南拥立...
原创 让... 这曾是一个横扫三代王朝、威震中原的强大民族,他们统治着半个中国,让北宋朝廷头疼不已——这就是契丹族。...
原创 永... 公元 701 年 9 月 4 日,洛阳城笼罩在一片诡异的寂静中。年仅 17 岁的永泰郡主李仙蕙,正蜷...
原创 为... 改写版: 大汉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汉昭帝突然去世,帝国局势一度陷入动荡。在这个动荡的时期,霍...
原创 六... 六本番茄精品连载小说简介,有废土求生、热血抗战、南北朝历、轻松治愈、原神同人、诡异玄幻等元素。下面会...
原创 为... 长寿几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人活到七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