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风筝》中的“军统六哥”这一角色,其历史原型究竟是谁?若你阅读过小说原著,尤其是《断刃》或《退色的子弹》这本书,其中提到的“鬼子六”的原名——“钱溢飞”——无疑会引发一些猜测。这个名字让人联想到的是,是否他与“龙潭三杰”中的钱壮飞有关呢?
然而,这个问题并没有简单的答案。钱壮飞是徐恩曾的机要秘书,按理来说,他应该归属于“中统”系统。更有意思的是,钱壮飞在徐恩曾身边潜伏时,尚未分出“中统”和“军统”。在最初,这两大特务机关是一个整体,由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一手掌控。徐恩曾负责一处,戴笠负责二处,直到后来,这两处分家,戴笠的二处沿用原名,而徐恩曾的“一处”则改成了“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也就是人们熟知的“中统”。
关于郑耀先的背景,尽管他原名并不那么重要,但在研究相关史料后,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未解的谜团。例如,郑介民为何会授予郑耀先少将军衔?他到底拥有多少权力与手下?郑耀先提供了“中统”和“军统”潜伏特务名单,并涉及到“国防部二厅”的特务,但为什么却对“二厅”的情报者三缄其口?
对于熟悉三四十年代特务史的读者来说,或许知道,蒋介石的特务系统并不只有军统和中统,事实上,“国防部二厅”也有大量特务。令人惊讶的是,“二厅”的情报能力并不比军统差,甚至在一些方面,二厅的装备与人员比军统还要优越。
郑耀先曾说自己曾在毛人凤领导的保密局追杀下隐姓埋名,后来故意露出痕迹让郑介民找到并授予自己少将军衔,这一说法似乎有其真实成分。问题在于,当时郑介民已经是“国防部常务次长”,名义上是保密局的最高领导。那么,他授予郑耀先的少将军衔,究竟属于“二厅”还是保密局呢?
更为复杂的是,在戴笠去世后,军统局的接班人并非毛人凤,而是郑介民。正因如此,郑介民成为军统局的最后一任正局长。可以说,郑介民在蒋介石的指示下,成功将军统改组为保密局,并大规模裁撤了大量特务。
郑介民在短暂担任保密局局长后,由于其“国防部次长”的职务日益重要,他决定将局长职务交给毛人凤。沈醉曾提到他与毛人凤联合,在郑介民五十大寿之际,策划了将郑介民挤出局的“阴谋”。但这一说法过于夸张。事实上,蒋介石从不重视这类权力斗争,郑介民的职位无论如何变化,都不算什么“降职削权”的尴尬。
值得注意的是,郑介民和蒋经国在同一年被送往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他们与吴敬中、余乐醒、程一鸣等人有着根本的不同。后者的身份较为复杂,甚至被怀疑是“叛徒”。然而郑介民与蒋经国从始至终都站在蒋家阵营,毫不动摇。戴笠之死,很可能是蒋介石为蒋经国铺路的一个安排——这样的人物注定要被“拔除”,为未来的接班人让出位置。
当蒋经国成立了“总统府资料室”,并自任主任时,他成为了所有特务机关的最高领导。此时的郑介民再度被重用,成为蒋经国的得力助手。1964年,程一鸣归来后公开身份,称郑介民曾任“国安局”首任局长,保密局因此改为情报局,并依然受到郑介民的直接管辖。
仔细分析史料,并对照《风筝》中的内容,我们可以推测,郑耀先的少将军衔是郑介民授予的,因此他应属于“二厅”的少将处长或国防部的少将专员,而与保密局完全无关。保密局虽然归“国防部”管辖,但郑介民在1950年成为了特务系统中最具权力的人物,所以郑耀先掌握的“中统”和“军统”潜伏名单完全可以理解。
问题在于,郑耀先并未提到二厅的潜伏特务。为何他没有交代二厅特务的情况,而一心清除保密局和党通局的残余力量?这显然与当时郑介民、毛人凤、叶秀峰之间复杂的权力斗争有着密切关系。
其实,很多潜伏特工都有无法言说的历史,正如那位姓潘的特工,因为隐瞒与汪精卫的接触,终生未能翻身。郑耀先在军统行动处潜伏多年,难免做过违心的事情。尽管他未曾公开讲述自己的隐秘往事,但那些不可告人的事情必然存在。
郑耀先对“二厅”潜伏特务的沉默,可能是因为特工之间的身份复杂多变,甚至可能有人是双面间谍或三面间谍。郑耀先之所以选择沉默,不仅是因为自身的复杂身份,也因为他明白,一旦过度追究,可能会导致更深的麻烦。
最后,这个问题仍然没有简单的答案:郑耀先为何在回归后依然保持对二厅特务的沉默?他究竟是否会对自己曾经的“兄弟”说出一切?作为一名在敌营潜伏多年的特工,他的未来又该如何被利用呢?这或许是《风筝》背后隐藏的深层次谜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