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清代的制度,宗室亲王的爵位由其子继承。如果是铁帽子亲王(即具备铁帽子特权的亲王),继承的爵位依然是亲王;而对于一般亲王来说,继承爵位时通常会降等,继位的子嗣则往往仅能继承郡王的称号。这些都属于常识性内容,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不过,亲王其他儿子所能获得的爵位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恐怕不少人对此并不清楚。
清代的宗室爵位与明代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异。明代的皇子几乎都会被封为亲王,而亲王的所有儿子则会封为郡王。但在清代,皇子未必能获得亲王的封号,亲王的儿子也并非每个都能继承郡王的爵位。自顺治帝开始,清代宗室的爵位划分为十四等若干级,其中包括亲王的世子和郡王的长子等。然而,“世子”和“长子”这两个称号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很多人会认为亲王的世子和郡王的长子是法定的继承人,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世子”和“长子”更多的是名义上的称号,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们能够继承爵位。
从清代宗室爵位的高低排名来看,依次为亲王、亲王世子、郡王、郡王长子、贝勒和贝子。但在实际的爵位继承上,世子并不一定能够继承亲王的爵位,也不会降格为郡王;而长子也不能升格为郡王,或降为贝勒。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世子和长子并不属于正式的宗室爵位体系,这意味着清代宗室的爵位系统实际上只有十二等若干级。
亲王的爵位承袭分为世袭罔替和降等承袭两种情况,虽然承袭的方式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承袭的制度是统一的。根据规定,亲王去世后,其子嗣将由皇帝钦定继承爵位。通常情况下,嫡长子会继承亲王的爵位,但也不是绝对的。如果亲王去世时没有子嗣,则会从宗室中选一名合适的人来继承其爵位,始终遵循“后嗣不绝”的原则。
到了乾隆时期,由于宗室成员数量庞大,爵位的授予变得愈加严格。亲王以下的爵位,若无一个合法继承人,其他子嗣必须年满20岁,参加统一的考试,经过考试方可获得封号。这种制度被称为“考封”,由宗人府负责组织实施。每年宗人府都会向皇帝报送一份名单,列出需要参加考试的宗室成员名单,并经过皇帝批准后,选定日期进行考试。
考试内容涵盖了翻译、马射和步射三项,成绩则分为几等。如果三项都优秀,则可获得相应的封号,最高可封为贝勒或贝子,甚至是镇国公;两项优秀一项平,封为辅国公;一项优,二项平或两项优一项劣者,则会降为镇国将军;如果三项平或其他较差的成绩,则可能降为辅国将军。若成绩为一优两劣、一平两劣或全劣者,则不仅不能封爵,还不得参加下一届考试。这意味着未通过考试的亲王诸子,可能一辈子无法获得爵位,最多只会被封为四品官员,享有与八旗兵丁相同的待遇。
值得注意的是,亲王爵位的继承并非铁板一块。虽然一般来说,亲王爵位会按降等承袭,但这种降等并不是没有限制。一般情况下,降到镇国公或辅国公的爵位后,爵位会继续世袭,不会改变。而其他亲王的子嗣,其爵位一般会降至更低,且没有明确的下限。例如,庆亲王永璘的孙子奕劻,因为并非庆亲王爵位的合法继承人,初封时仅为辅国将军。
亲王降等袭爵的制度在乾隆时期得到了严格执行。例如,乾隆帝的十一子成亲王永瑆,他生有七子,虽然长子绵勤是法定继承人并继承了亲王爵位,但其他儿子并未获得同样的殊荣,三子绵总仅封为辅国公,七子绵傧则为镇国将军。另如雍正帝的亲王弘昼,其第二子永璧继承了和亲王爵位,而其他儿子的封号也较低,四子永瑸为镇国将军,七子永琨为辅国公。
按清代的宗室爵位制度,亲王去世后,儿子继承的多是郡王,但也有个别幸运儿能够继承亲王的爵位。比如,和亲王弘昼的儿子永璧,成亲王永瑆的长子绵勤都继承了亲王爵位。这些继承往往与皇帝个人的偏爱、子嗣的功绩等因素密切相关。如果亲王的继承人能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或在仕途上有杰出表现,皇帝也会考虑其个人的功绩,酌情给予亲王爵位的继承。
然而,这种情况通常只持续一代,第三代时就会严格按降等承袭的规定执行。事实上,所谓的“铁帽子亲王”的爵位,并非永远不变。即便是享有铁帽子特权的亲王后代,其爵位的变动也非常大,不乏因种种原因被剥夺爵位的例子。例如,怡亲王一脉多次遭遇变故,第六代怡亲王载垣在辛酉政变后曾被停袭爵位三年;庚子之乱时,第八代怡亲王溥静因支持义和团而被联军鞭打致死,爵位也因此被革去。
总的来说,无论是铁帽子亲王还是其他降等承袭的亲王,他们的爵位都受到皇权的最高利益制约。脱离了这一原则,所有的封号和爵位都不过是浮云而已。
备注:近来有不少平台上的作者恶意抄袭,特此声明,所有文章仅发布于头条和百家两个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