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国时期的人口问题,一直以来争议颇大,尤其是蜀汉政权的人口数字。根据史料记载,蜀汉的总人口仅为94万,而它却维持了9万多的常备军,这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即便在现代社会,十比一的比例都无法承受。那三国时期,蜀汉究竟拥有多少人口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代战争的基本规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于中原王朝来说,维持百万以上的兵力会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这是因为每一名士兵的开销需要10多个农户的支持,甚至可能更多。因此,在历史上,像唐朝的常备军60万,明清两朝的常备军都在90万人左右,这些数字已经接近大一统王朝所能承受的极限。若是发生隋朝那种“穷兵黩武”,或是北宋那种“冗兵冗员”,就会给国家造成极大的经济压力,甚至可能使整个王朝的基础崩溃。正如明代名臣袁可立所说:“损冗兵百可养壮士十,平时养壮士十,临事可得精兵百”。可见,历代王朝都极为重视军队的质量,而非单纯的兵力数量。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东汉时期的人口。根据历史记载,东汉桓帝永寿三年(157年)时,户数为1,067,796,人口为56,486,856。由此可以看出,东汉在后期全国人口已达到5640多万,堪称人口大国。然而,随着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各地军阀的混战,再加上自然灾害和瘟疫的侵袭,导致了人口的大规模减少。曹操在《短歌行》中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由此可见,东汉末期确实发生了严重的人口损失。
那么,三国时期的具体人口数字如何呢?根据史料记载,蜀汉在文献中提到,其总人口为94万,东吴为230万,曹魏为430多万。三国合计,总人口不过700多万。这一数据显然有些难以接受,毕竟三国时的各个政权都在长期战争中,且各自都建立了强大的常备军。东吴的常备军规模超过20万,蜀汉也保持着9万多的常备军,曹魏则需要面对蜀汉、东吴以及北方游牧势力,因此常备军数目最多,达到了40多万。从三大政权的兵力和人口对比来看,十比一的比例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几乎无法实现,哪怕是在现代社会,也做不到。
值得注意的是,西晋在统一全国的同一年,人口就迅速增长了近一倍。根据史料,太康元年(280年)时,平吴后的全国人口达到了1610多万,几乎是原来的两倍。这一变化的原因并非因为战争的结束,而是许多人没有出现在官方统计的范畴内。事实上,早在近现代,许多历史学家就对三国时期的人口数据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我国著名史学家葛剑雄就分析认为,三国初期全国人口大约为2200多万,而到了三国后期,这一数字已经突破了3700万。
虽然不同的史学家对三国时期人口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当时存在大量没有被统计在内的人口。这其中包括世家大族所控制的荫户、专门的兵户和吏户,以及各种少数民族的移民等。尤其是世家门阀控制的荫户,这些人不需要向朝廷缴纳赋税,因此它们的数量往往超过了政府登记的户籍人口。
综合考虑当时的实际情况与历史规律,可以推测,蜀汉政权的实际人口应该不低于400万。只有在这种人口基数下,蜀汉才能够供养9万多的常备军和庞大的官吏队伍。即便如此,蜀汉在后期依然处于困境,“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的局面可见一斑。
至于曹魏和东吴的总人口,作者认为东吴的总人口应接近1000万,甚至超过800万。东吴所拥有的荆湖、江南等肥沃的土地,远比蜀汉更具优势。而且,随着北方战乱的加剧,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徙南方,进一步增强了东吴的人口基础。至于曹魏,由于其需要应对来自南北两方的压力,因此人口数字大约为1000多万,这也使得它能够维持超过40万的常备军。
总体而言,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百姓生活都非常艰难。为了支撑长期的战争局面,三国的军队规模庞大,而在和平时期,这样的军队显然是不必要的。此外,由于大量人口并未出现在官方的统计范围内,使得我们很难全面了解三国时期的实际人口。正如每个王朝的末期,都会面临一些问题,例如明朝的“苦一苦百姓”,长期的税负和兵役,也让百姓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百姓的生活,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作者将在未来的文章中继续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