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幅绘制于1820年的中国地图,映入眼帘的便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完整而详尽的疆域图卷。从图中清晰可见,当时的清朝领土范围广袤,囊括了今天中国的所有土地,还包括了外兴安岭的大部分地区(其中包含库页岛)以及整个蒙古高原。
地图显示,那个时代我国东北的边境直接延伸至库页岛,涵盖额尔古纳河和格尔必齐河流域,黑龙江成为了我国境内重要的内流河;北方边界则由外兴安岭延伸至伊犁河的发源地,外蒙古和巴尔喀什湖也完全纳入清朝的疆域版图。
清朝西部的疆域自巴尔喀什湖始,穿越了葱岭、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脉以及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涵盖了今新疆、西藏地区以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阿富汗部分地区。
在鼎盛时期,清朝的国土面积达到了1470万平方公里,剔除附属国面积,实际控制的土地也有1316万平方公里之广袤。
仅论面积,清朝疆域虽非中国历史之最,毕竟元帝国一度拥有高达1680万平方公里的庞大领土,盛唐时期的国土面积也达1237万平方公里,二者均可与清朝一较高下。
清帝国虽然在面积上不及元帝国,声名上亦不如盛唐辉煌,但细观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却无任何一个如清朝疆域般的完整与圆润,地图一览,给人极为舒适和谐的视觉感受,别的朝代难以媲美。
元帝国在巅峰时期疆域面积超过清朝,甚至涵盖今日的西伯利亚地区,但元帝国的短板在于其疆域维持时间极短。
从1310年元帝国开始瓜分察合台汗国领土,到1351年农民起义爆发,其巅峰国土仅维持了41年。
相比之下,清帝国最强盛的时期始于1760年乾隆帝平定准葛尔部落,一直持续到1858年鸦片战争后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前后将近98年。
在中国历史上,唐帝国疆域同样辽阔,达1237万平方公里,位列仅次于元、清两帝国的第三大帝国,但唐朝疆域的不足之处亦十分明显。
唐帝国在东部、北部和南部的疆域与清朝相差无几,唯独西南边陲少了整块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在唐朝时期属于独立而强大的吐蕃王朝统治,唐与吐蕃之间既有友好交往,也有敌对冲突的复杂关系。
唐朝初年,吐蕃与盛唐保持良好外交关系,吐蕃多次向唐朝进贡求婚,唐帝国也多次远嫁公主给吐蕃赞普,双方关系相对稳定,但吐蕃从未真正纳入唐朝版图。
唐高宗继位后,唐吐两国依旧保持友好外交态势。
正如《新唐书》所记:“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
公元670年,吐蕃将军噶尔·钦陵率40万大军西进,占据原吐谷浑地区,意图切断唐朝与西域的联系,企图吞并西域。
面对吐蕃的强势进攻,唐朝名将薛仁贵率5万军队奋起反击,双方在大非川展开激烈决战,唐吐之间的战争全面爆发。
公元763年,吐蕃联合党项20万大军横扫河西走廊,直扑长安城,唐代宗被迫仓皇逃离,国都失陷,震动全国。
为何唐朝百余年间未能彻底击败吐蕃,甚至被攻占长安?根源在于唐朝疆域的不完整,缺少青藏高原这一块稳固的后盾,缺乏清朝那样圆润连贯的领土结构。
唐朝未能彻底占领青藏高原,导致西部边境成为易守难攻的隐患。
在和平时期尚可安然相处,一旦内部动荡,吐蕃便可从陇右、河西地区大举进攻,威胁长安的安全。
此外,唐朝的疆域形状极不规则,虽控制西域和中亚部分土地,但青藏高原的缺失令其东西联系脆弱,吐蕃能够随时占领河西走廊,切断唐朝东西部联系,使西域成为名存实亡的弱点。
通过清朝与元朝、唐朝的对比可见,清帝国的领土构成确实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版图。
当今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清朝时期的疆域基础。
现代社会对清朝的评价分歧明显:
一派完全否定,指责清朝前中期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思想封闭,压制资本主义萌芽,错失工业革命浪潮,使中国陷入长期落后与屈辱。
另一派则较为客观,既批评清朝后期的软弱和屈辱,又肯定其在开疆拓土、有效治理新疆西藏、奠定现代中国领土基础上的贡献。
事实上,单从领土治理角度看,清朝表现十分出色。
唐朝虽疆域广阔,经济文化军事皆达巅峰,但青藏高原的缺失导致对西域统治名存实亡,甚至遭吐蕃攻陷长安。
元朝虽领土最广,却对漠北草原和西域地区管理松散,“占而不治”,最终导致分崩离析,短暂灭亡。
相比之下,清朝在疆域治理上独具优势,不仅完整维持领土近百年,至溥仪退位时仍保持国土基本完整,这本身就是极为难得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