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是一个举国欢庆的日子,因为中国重新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一直与中国关系紧张的印度竟然在投票中投出了赞成票。那么,印度为何会做出这种看似矛盾的举动?当时,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如何?印度此举又有何深层次的目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揭秘,1971年印度为何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在美国纽约举行,经过一场激烈的投票,最终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性优势通过了由阿尔巴尼亚和阿尔及利亚等23个国家提出的《两阿提案》。在这一天,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包括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标志着中国的外交地位的回升,也表明了全球政治格局的一些重要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这76张赞成票中,有26张来自非洲国家,毛主席曾说:“是非洲的兄弟国家,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这些国家大多属于第三世界国家,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经济相对落后。然而,尽管如此,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始终秉持友好、和平、平等的交往原则,积极与这些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且力所能及地提供援助。这种态度深得这些国家的信任和尊敬,因此他们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时,比中国自己还要高兴,坦桑尼亚的外长甚至在大会上激动地跳起了舞。
在这些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的票中,除了第三世界国家外,令人意外的是,印度也投出了赞成票。印度与中国的关系历来紧张,尤其是在1962年中印爆发边境冲突后,两国关系一直处于冷淡和敌对状态。在这种背景下,印度为何在此时破天荒地投了赞成票呢?难道真的是因为在自卫反击战中被中国“打怕”了?
其实,印度之所以做出这种决定,主要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那时,世界的主要阵营分为三个: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苏联为首的华约,以及处于中立的第三世界国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与苏联关系较为亲密,走的是社会主义阵营,而印度则以西方式民主为政治体制,试图在美苏两大阵营之外保持一定的独立性。虽然如此,印度的领导人尼赫鲁深受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因此与美苏两国的关系始终处于一种冷淡的中立状态,这也让印度在第三世界国家中拥有了较高的话语权。
在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的过程中,印度虽然与中国存在敌对关系,但为了维持其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领导地位,印度最终决定支持中国。与其继续与这些国家为敌,印度显然更愿意为自身在第三世界的领导地位“保驾护航”。
值得一提的是,最初中国与印度的关系其实相当友好。1950年4月,印度与中国正式建交,成为继缅甸之后第二个与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初期,两国关系密切,1950年中国曾因美国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提出控诉,印度便投了赞成票。1954年,周恩来总理参加日内瓦会议时,曾遗憾地表示,印度作为重要的亚洲国家未能参会。休会期间,周总理还应邀访问印度,与尼赫鲁共同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成为了国际间处理国家关系的重要准则。
此外,1955年,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赫鲁的力邀下成功召开,并通过会议沟通了许多共同关切的议题。可以说,1950年代,中印关系在友好的氛围中发展,甚至一度传出了“印度和中国是兄弟”的说法。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边界问题逐渐成为两国关系中的隐患,尤其是在印度推行“麦克马洪线”之后。
1954年,印度开始标注“麦克马洪线”并向这一线推进,这使得中印边界问题的争议开始加剧。尽管中国在初期表现出忍让态度,但随着1959年西藏发生叛乱,印度对叛乱分子的支持加剧了两国的矛盾。最终,1962年爆发了中印自卫反击战,印度在战争中溃败,这场战争直接打破了两国之间的友好局面。
尽管中印关系一度冷却,但尼赫鲁的远见使得印度意识到,自己与中国的敌对行为并不利于其在第三世界中的地位。1962年战争后,印度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地位急剧下降。为了恢复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尼赫鲁决定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席位,避免继续与第三世界国家为敌。印度虽然心有不甘,但为了保持在该阵营中的话语权,只能投赞成票。
实际上,印度的这一选择并没有错。虽然在之后的岁月中,印度与中国依然发生了几次边境冲突,但中国并没有利用其在联合国的权力针对印度,展现了作为大国的宽宏大度。可以说,印度的支持不仅为其在第三世界的地位奠定了基础,也避免了更大的外交冲突。
通过这次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国际政治中的每一个决定背后,都有复杂的利益计算和战略考量。即便是看似矛盾的举动,也往往与国家的长远利益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