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毛主席正坐在中南海的菊香书屋内,埋头奋笔疾书,突然收到一封信。这封信的内容让他勃然大怒。信的作者是一位市委书记,他在信中直言不讳地表达了自己想要担任省委书记一职的强烈愿望。
毛主席读到信中那种“索官”的语气,忍无可忍,立即表示:“这也太不像话了,这种人就应该被剥夺党籍!”这句话一出,周围的人无不震惊不已。
这位市委书记可不是普通人,他是老革命,曾在战争年代与徐海东、王树声两位大将共事过。他到底是谁?又犯下了怎样的错误,竟让毛主席心狠手辣地决定剥夺他的党籍?
写信的人名叫戴季英,彼时他担任河南省开封市市委书记。在信中,戴季英毫不避讳地“告状”河南省委书记张玺,列举了张的诸多不足与过错。批评完张玺之后,他话锋一转,极力表示自己完全有能力胜任省委书记这一关键岗位。
不仅如此,戴季英还在信中加了一笔,表示自己渴望成为中央委员,并恳请毛主席给予支持。毛主席看完信后,气得几乎无法自持:一位老资格的革命者竟然为了职位,背后恶语中伤上级,还公然向中央索官,这样的人哪里还有半点党性和纪律?
毛主席在菊香书屋里气愤地踱步,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这简直是捅刀子,必须开除他的党籍!”听到这话,众人都吓了一跳,急忙劝他冷静,暂缓决断,但毛主席心意已决。
1952年2月,毛主席正式下达了开除戴季英党籍的命令。消息通过《人民日报》公开发布,震动了整个党内。收到消息的戴季英痛哭流涕,党籍一除,意味着他的政治生命宣告终结。
戴季英百思不得其解,自己不过是求个官,却遭受如此严厉惩罚,令他难以释怀。许多党内同志为他抱不平,劝毛主席收回决定,毛主席却坚决不予理会。甚至到了三年后的中央会议,毛主席将戴季英与叛徒张国焘相提并论,断言他“不可挽救”。
用如此严厉的词汇评价一位老革命,实在令人震惊。戴季英在党内、军中都是资深人物,和他并肩作战过的徐海东、王树声后来都成为了大将。
早在1927年,我党发动“黄麻起义”时,戴季英便是重要领导人,与李先念、吴焕先等革命前辈齐名,党内地位显赫。红军初建时期,他任红二十五军政委,徐海东任师长,两人配合无间。
如果戴季英没有犯下严重错误,1955年全军授衔时,他的军衔定会超过许世友,上将级别几无悬念。除了资历深厚,他的战功也极为突出。
红二十五军在潘家河村的战役中全歼一个国军整编团,这场战斗由政委戴季英亲自指挥。1944年,中央军委为适应抗战形势,成立河南人民抗日军,戴季英继续任政委,王树声任司令,两人协作默契。
一年间,队伍人数从不到六千激增至一万八千人,先后打击侵华日寇两百余次,战绩辉煌。正因如此,戴季英对“压他一头”的河南省委书记张玺颇有怨言。
根源在于,建国前张玺级别远不及他。张玺入党比戴季英晚九年,抗战期间还只是地方分局秘书长,而戴季英则主政河南军务。建国后,两人地位反转,张玺升为省委书记,成为戴季英的上级。
从市委书记这一“小官”到昔日下属“弯道超车”成为上级,戴季英自然心生不满,觉得颜面尽失。这也促使他大胆给毛主席写信,诋毁张玺并谋求高位。
毛主席对戴季英的愤怒,不仅因其党性与纪律问题,更因他曾犯下严重错误。故事要追溯到红军胜利会师延安之后。
为了保证根据地安全,红军持续在前线与敌军激战,而戴季英却在后方发动“肃反运动”,导致近五十名无辜干部惨遭冤杀。这些受害者多是经历“四一二”大屠杀、长征的优秀战士。
肃反运动最为严峻时,戴季英盲目扩大打击范围,连红军元老刘志丹也被囚禁,幸亏毛主席紧急指示才得以释放。
随着中央对肃反运动的遏制,避免了更大损失,毛主席对戴季英采取宽大处理,仅对其进行严重警告并撤职,这对戴季英来说已是轻判。
然而,毛主席未曾料到,戴季英非但未改过,建国后又搞“排除异己”的勾当。最终,毛主席不得不采取果断措施,开除其党籍。
事实上,戴季英早在肃反期间就该受到严厉惩罚。被逐出党后,他开始深刻反思自身错误。
1984年,中央再次宽大处理,恢复其党籍,同时肯定其历史贡献。戴季英感激涕零,晚年致力于党史研究。
1997年,戴季英病逝,临终时对毛主席及被冤枉的同志们表达了深切忏悔。
纵观其一生,戴季英既立下赫赫战功,也犯下严重错误,晚年能够反省与认错,算得上人生的另一种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