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张骞从西域归来,带回了一片汉朝人从未见过的广阔天地,这不仅让人们的视野瞬间扩展,也为汉朝打开了与西域世界的窗户。这一刻,汉武帝的心中种下了一个更为宏大的野心。然而,在当时,汉朝面临的首要任务仍是匈奴的威胁。如果不先击败匈奴,哪怕知道了西域各国的存在,想要穿越匈奴领土与其建立联系,几乎是不可能的。接下来的几年里,张骞的名字在历史书中暂时沉寂。而卫青则带领汉朝的骑兵大军与匈奴激战,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被封为大将军。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大将军卫青率领10万骑兵和6位将军从定襄出发,远征匈奴,迎战匈奴单于的大军,史称定襄北之战。这场战役是卫青征战匈奴历程中相对不太理想的一场战斗。尽管如此,这一战却在史册上留下了重要的印记,因为两个未来将在丝绸之路上发挥重大作用的人物,在此战中命运交织,并因为各自的贡献被封侯。一个是张骞,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另一个是霍去病,年轻的将领,成功打通了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这一年,张骞42岁,霍去病仅18岁。
春天,大军从定襄出发,斩杀匈奴敌军几千人并返回。这一战成绩平平,但损失并不严重。然而,战局的转折发生在夏季。大军原本应返回朝廷,然而没有停歇,继续驻扎定襄并进行再度出击,寻找匈奴主力决战。此时,匈奴降将赵信带着3000余骑兵尝试寻找战机,却与匈奴单于主力迎头相撞,经过一天激烈的战斗,赵信的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赵信原本是匈奴人,在面临单于招降时,毫无心理负担,带着仅剩的800余人重新投降了匈奴单于。唯一幸存并突围的右将军苏建,孤身一人逃回中军大帐,向卫青报告了这一惨败。
虽然此次战斗中汉军斩首匈奴1万多人,战果看似显赫,实际上卫青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两位将军的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而赵信更是叛投匈奴,导致汉军损失惨重。尽管如此,卫青未能获得食邑封赏,汉武帝仅赐予了他千金。定襄北之战,也是张骞自西域归来后,时隔三年再度出现在史书中的时刻。虽然张骞未能完成初衷,与大月氏结盟对抗匈奴,但他带给汉朝的惊喜远远超过了汉武帝最初的期望。为了奖励张骞的贡献,汉武帝封他为太中大夫,这是一个专责政事议论的高职,地位相当于千石,权力巨大。
尽管张骞没有因西域使节的身份直接封侯,按照汉朝的惯例,只有通过军事功绩才能封侯。因此,在元朔六年的定襄北之战中,张骞以校尉身份跟随卫青出征,作为向导并掌握了水草等重要军事情报,功劳颇大。最终,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名字中的“博望”寓意着广阔的眼界与远见,体现了他对丝绸之路开辟的卓越贡献。
与此同时,年仅18岁的霍去病,也在这场战役中出类拔萃,成为人们瞩目的焦点。尽管他只是一个小小的校尉,汉武帝特别关照他,命卫青给他配备了800精骑,并赋予他特殊的封号——嫖姚校尉。或许汉武帝只是想让他见识一场真正的战斗,但谁能料到,霍去病在如此年轻的年纪便展现了非凡的战斗才华。他和他的800骑兵,带着青春的热血,向匈奴主力发起了猛烈攻击,并成功斩杀了匈奴军队2028人。
这一战后,霍去病的军功得到历史的高度肯定。史书特别记载了他的斩首功绩,其中不仅有匈奴普通士兵的首级,更有匈奴单于祖父籍若侯产、匈奴相国和当户的头颅,甚至包括匈奴单于的姑父罗姑比。霍去病的名字也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他的战功堪比卫青,最终被封为冠军侯,成为汉朝最年轻的封侯将领。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战役也让张骞与霍去病首次在史书中并列。两人都以校尉身份参与了这场战役,张骞作为向导,霍去病作为年轻的战士,二人在战争中并肩作战,后来的命运注定会交织在一起。战后,张骞或许会在休整期间向霍去病讲述西域的繁荣景象,这也为两人日后的合作埋下了伏笔。
定襄北之战,虽然卫青未能取得辉煌的胜利,但其重要意义不容忽视。经过多年的打击,匈奴已然气力衰退,失去了右贤王的军队和河套平原。此次战役,匈奴单于虽然未能彻底落败,但汉朝也给了他极大的压力。单于的主力最终撤退到漠北,这让汉朝的边疆暂时得以喘息,而匈奴的损失无疑为汉朝日后的胜利铺平了道路。
然而,定襄北之战最大的意义在于,它为汉朝后来攻占河西走廊创造了条件。由于匈奴单于主力的撤退,汉武帝终于可以将注意力转向河西走廊,这一重要的战略通道,成了汉朝连接西域与中原的关键。而这项艰巨的任务,最终交给了一个年仅20岁的年轻将军——霍去病。正是他,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成功打通了河西走廊,为汉朝通向西域的道路扫清了障碍,开启了丝绸之路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