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瓦岗者得天下”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翟让虽创立了瓦岗军,却未能保住自己的性命;李密将瓦岗军发展到鼎盛之时,却在最后的战斗中被射杀,身边唯一陪伴他的是王勇和王伯当;李世民所推崇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居然有五个来自瓦岗军,其中排名最后的秦琼,排在第四的魏征,排在第十六的张亮,倒数第二的李勣都先后经历了悲惨的命运,唯有程咬金的结局较好,安稳度过了晚年。
瓦岗军一度和“李唐军”并驾齐驱,甚至在李渊心中,瓦岗军的崛起让他感受到深深的威胁。他曾专门写信给李密表达友好,信中写道:“天生蒸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余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惟冀早应图箓,以宁兆庶。宗盟之长,属籍见容;复封于唐,斯荣足矣!”李渊的信似乎是给李密“定下了江山”:我虽年迈,但依旧愿意支持你,未来若你称帝,我也无怨无悔,只求安稳度日,封我为唐王或唐公就足矣。
李渊之所以对李密心存忌惮,是因为瓦岗军当时的实力确实不容小觑:秦琼的勇猛无敌,罗士信与程咬金的悍勇,单雄信与裴行俨皆是飞将,徐世勣既有文才又有武功,魏征聪慧且深思熟虑。如果这些人联合起来,任何一位英明的君主都会深感压力,李渊显然也不例外。
李世民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雄主,这一点无可争议,但他对瓦岗军的态度并不像后世的演义小说所描述的那般光彩照人。魏征、李勣、秦琼、罗士信等人,实际上在李世民的统治下都曾经历过不少“哑巴亏”。魏征和秦琼曾在宫廷权斗中差点丧命,罗士信也不幸死于非命,李勣若不是具有极高的政治眼光,估计也会像张亮一样,最终落得个满门抄斩的结局。
史书记载,李勣一度面临生死存亡的危险。唐朝史官刘餗(素)在《隋唐嘉话》中提到,李勣曾经数次命悬一线:“太宗病重,命李勣出任叠州刺史,并告知高宗:‘李勣才智出众,屡经大任,恐他不适应,因此给他这个职务。若即刻派遣他,死后你可以依赖他;若拖延,便要杀掉他。’李勣接到命令后,没回家就直接启程了。”
李勣在李世民面前生活得如履薄冰,“几度死于非命”。魏征的境遇也同样堪忧。李世民早期就曾因魏征站在太子李建成一边而心生不满。魏征作为“直言敢谏”的名臣,在李世民眼里,是个棘手的存在,直到魏征去世后,李世民的怨气才爆发。
《旧唐书·列传第二十一》记载了魏征与李世民之间复杂的关系:“魏征曾秘密推荐中书侍郎杜正伦及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宰相之材,但他死后,正伦被罢职,君集因逆反被杀,李世民开始怀疑魏征的忠诚。魏征又曾亲自撰写自己的谏言,并交给史官褚遂良,李世民得知后,心中愈发不悦。”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魏征与李世民之间并非如外界所描绘的那般和谐。
那么,李世民与秦琼、罗士信的关系又如何呢?根据《旧唐书·列传第十八》的记载,李渊对秦琼的关爱可谓深厚:“高祖遣使赐金瓶,劳之曰:‘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下赫赫战功。朕若肉可为卿用,必为你割舍,况子女玉帛?卿当勉励!’”
然而,李世民对秦琼的对待却显得颇为冷淡。历史上,李世民只给了秦琼五千人马去对抗刘黑闼,后者手下有五万大军,正值风头正劲。秦琼虽英勇,却始终处于兵力不足的困境。在与刘黑闼的一场对决中,秦琼凭借智慧和勇气,最终逆袭胜出,但如果没有巧妙布阵,五千兵力恐怕早已被刘黑闼一口吞掉。更糟糕的是,秦琼的战友罗士信被刘黑闼围困,最终壮烈牺牲。
正史中的程咬金并非像小说所写那般豪气冲天,他所用的武器是马槊而非大斧,而罗士信则是秦琼的得力战友。两人在张须陀手下合作多年,到了瓦岗军后又成为了内马军四骠骑。可即便如此,他们的结局依然不算好,罗士信被李世民派去驻守洺水城,却只有二百人马,最后被刘黑闼的主力围攻,最终阵亡。
李世民与瓦岗旧将的关系,可谓充满了复杂的心态。那些能征善战的武将,以及聪明机智的文臣,毕竟是忠于李渊的,而李渊本应将这些人才留给继承人太子李建成,尤其是魏征等人更是建成的亲信。若这些瓦岗军的旧将都站在李建成一边,那么玄武门之变的结果可能就会大相径庭了。
两唐书记载的事实更加证明了这一点:李世民所依靠的玄武门之变的“功臣”,并没有一个出自瓦岗军。李世民为了彻底消除潜在威胁,选择了排除瓦岗群雄,最终才有了他自己登上帝位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