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2年,朱元璋的爱妻马皇后去世,深感痛心的他悲伤欲绝,随即下令让每位藩王带回一位高僧,为马皇后诵经祈福。葬礼上,僧人道衍深深凝视着气宇非凡的四皇子朱棣,走到他身边低声说道:“大王若愿意,我愿为您献上一顶白帽子。”
朱棣听后,瞬间脸色大变,愤怒地回应:“你这是在找死吗?”他心知这话一旦传开,必是弑逆的罪行。“白”字加上“王”便成了“皇”,此时朱标稳坐太子之位,朱棣怎敢妄想皇位?这绝非寻常话语,更可能引来致命风险。
道衍却只是微微一笑,闭目不语,继续打坐。他的镇定和深藏的自信让朱棣心生兴趣。经过短暂的沉默,朱棣终于说:“跟我来吧。”此时,谁也无法预见,接下来整个大明朝将因这番举动而发生巨大的变革。
道衍本名姚广孝,“道衍”是他的法号。原本出自医学世家的他,在14岁时选择出家为僧。与其他僧侣不同的是,道衍并不专研佛经,而是拜了一位精通阴阳术的道士为师。这位道士擅长卜算、天文以及战略谋略,使得道衍的学习走上了一条与宗教无关的独特道路。
尽管他博览群书,精通阴谋策略,然而,学成之后却正值太平盛世,国家并不需要这些技能,他的理想和抱负因此没有实现的机会。尽管如此,道衍并未放弃,他心中始终燃烧着一个雄心壮志——做一番大事业。然而,直到他遇到了一位人物,一句话改变了他的一生。
这个人物叫袁珙,是位相士。袁珙见到道衍后,惊讶不已,感叹道:“如此奇异的和尚,三角眼,天性喜杀戮,将来必定像刘秉忠一样,成为开国功臣!”
刘秉忠,元朝开国功臣之一,协助忽必烈建立了元朝。袁珙的意思是,道衍也将成为一位开国功臣。道衍对此并不生气,反而心情激动,因为这正是他心中所追求的梦想,然而那时的天下已定,机会似乎渺茫。
然而,命运总是喜欢给人机会。1375年,朱元璋命令精通儒学的僧人参加礼部的考试,道衍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惜,他未能中选,仅获得了一件僧衣作为奖励。尽管如此,他并未气馁,深信袁珙所言有其道理,坚信更大的机会一定会降临。
机会很快就来了。在马皇后的葬礼上,道衍锁定了燕王朱棣。他感觉朱棣是个有野心的人。经过一番交谈后,朱棣决定让他跟随,带他到北平去。
朱棣心中有做皇帝的雄心,却不曾想过造反。毕竟历史上,藩王造反成功的案例极为稀少。身为藩王,朱棣已拥有不小的权力和财富,妻妾成群,兵力强大,何必冒险与父皇争夺皇位呢?
然而,朱标的突然去世让朱棣内心动摇,心中产生了继承父位的念头,虽然朱元璋早已确定要将皇位传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而道衍则趁机开始在朱棣耳边低语,劝说他造反。朱棣心知自己难以挑战父皇的安排,于是只是笑而不语,心中仍不敢冒然行动。
然而,形势的变化给了道衍一次绝佳的机会。朱允炆登基后,宣布削藩,清洗其他藩王。面对兄弟们一个个的悲惨结局,朱棣心中不安,渐渐开始思考反抗的可能性。道衍则在背后推波助澜。
据《明史·姚广孝传》记载,道衍劝道:“成祖,民心所向如何?天道自知,不必理会民心。”这话让朱棣愈加坚定了反叛的决心。
道衍深知,要让朱棣确信自己是命定之人,必须出奇制胜。他请来了袁珙再次为朱棣相面,袁珙看后震惊,称朱棣“龙行虎步,天子之相”,这番奉承让朱棣信心大增。
于是,朱棣开始悄悄筹备造反计划,招募兵力,进行秘密训练。然而,兵器的制造声过于显眼,很难掩人耳目。道衍建议他建造地下室,厚重城墙的同时,表面上建立养鸡场来掩饰。如此一来,外人听见的只是鸡鸣,而并未察觉到任何异常。
当一切准备就绪,朱棣终于下定决心,带着一支隐秘的军队,借口“清君侧、靖国难”起兵造反。
在第一次的誓师大会上,天却突变,乌云翻滚,狂风大作,瓦片纷飞,所有将士都惊恐万状。连朱棣也感到心慌意乱,心中不禁怀疑这是否是上天的反对。然而,道衍却镇定自若,作出解释:“真龙飞天,必有风雨相伴,这正是大吉之兆!”他的言辞稳定了军心,也让朱棣鼓起了勇气。
道衍不仅是一个策士,他的军事眼光和决策能力也无可挑剔。《明史·姚广孝传》中提到,在靖难之役中,无论是战斗策略,还是退兵决策,道衍都是朱棣背后的最大支柱。
当局势趋于紧张,朱棣在济南与东昌等地连吃败仗,内心一度灰心丧气。此时,道衍没有急躁,而是通过书信安抚了朱棣,建议他暂时撤退。在回军后,他又为朱棣提供了新的战术建议,最终帮助朱棣打破僵局,胜利逐步向前推进。
然而,最终攻入南京之前,朱棣遇到了一个重大瓶颈——山东。道衍提出绕过山东,直接进攻南京,最终,朱棣采纳了这个建议,成功夺取了帝位。
1402年,靖难之役落幕,朱棣成功称帝,改年号永乐,成为永乐帝。而道衍也因此成为了靖难第一功臣,获得了丰厚的封赏。但令所有人意外的是,姚广孝对这些封赏丝毫不感兴趣。
他拒绝了朱棣的赏赐,拒绝了家产和美女,而选择过着平凡的生活。许多人猜测他这样做是为了自保,毕竟许多功臣最终难逃死亡的命运,但更有可能的是,他这样做是为了证明自己并非为了私利而奋斗。
姚广孝的内心深处,始终未能摆脱自己的良知。他不仅帮助朱棣赢得了帝位,更深感自己所做的决定带给百姓的伤害。为了赎回自己的良心,他把朱棣赐给他的财富分给了乡里的亲戚。
姚广孝最终以低调的姿态在永乐年间继续为国家效力,但他始终背负着“乱臣贼子”的污名。直到他临终时,向朱棣提出唯一的要求——释放溥洽。原来,这个一直未解的谜团竟是姚广孝内心的解脱。
纵观姚广孝一生,他的性格复杂、命运多舛。或许正因为他走错了那一条路,才换来了永远的孤独和内心的煎熬。而他对朱棣的忠诚和智慧,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帝王,但也让他自己成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