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刘备、关羽、张飞一战成名:关羽在汜水关温酒斩华雄的事,虽在历史上也十分轰动,但由于袁绍、曹操等诸侯并未亲眼目睹,因此并不知晓关羽到底经历了多少回合才能斩下华雄。说实话,从滚烫到温暖的酒到底需要多长时间,也难以推算,这个场面不如虎牢关的大战那般令人瞩目。
关羽斩华雄后并未引发太大轰动,袁术依然对刘备等人心存轻视,讽刺道:“我大臣尚且自谦,区区一县的令尹手下小卒,怎敢在此耀武扬威!赶紧滚出去!” 袁术发火之前,袁绍曾言:“可惜颜良、文丑未能到场!若有一人到此,华雄又岂可置喙!” 看来,华雄在那个时代不过是一个一流的武将,与吕布、颜良、文丑的差距显而易见,因此关羽斩华雄并未获得诸侯们的尊重。然而,三英战吕布之后,刘备的声望立刻水涨船高,成了八路诸侯争相请功的人物:“八路诸侯派人前去袁绍帐中报捷,邀请玄德、关羽、张飞三英前来。”
随后,刘备投奔袁绍,袁绍自邺城出发迎接,甚至默许刘备在自己的地盘上以收复溃兵为名,开始招兵买马。无论如何,这一切都与刘备在虎牢关的表现有着直接关系。细细观察《三国演义》中的描写,我们会发现,刘备在三英战吕布时起到了关键作用——如果刘备没有出手,关羽和张飞根本没有可能单独打败吕布。
由于我们讨论的核心是《三国演义》而非《三国志》,刘备是否参加了讨董联军以及阵前斗将的流行程度可以暂时忽略。事实上,也有史料提到刘备参与了讨董之战,吕布也曾与郭汜在长安展开过单挑。
刘备参与讨董联军,吕布与郭汜的单挑,这些史实可见于王粲的《汉末英雄记》——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正与吕布、刘备、曹操同一时代,他的亲身经历和记录比《三国志》更具可信度。毕竟当董卓作乱时,王粲身在洛阳和长安,参与过那两场大战,亲自目睹过许多历史瞬间。
我们暂且不讨论《三国志》与《汉末英雄记》中的具体差异,还是继续回到虎牢关战役的全程:“飞马跃起,精神抖擞,奋力与吕布激战。两军连斗五十余回合,始终未分胜负。关羽见状,立即策马挥舞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准备夹击吕布。三匹战马在战场上呈‘丁’字阵展开厮杀,经过三十回合,仍旧未能将吕布击倒。”
所谓“丁”字阵,就是指关羽与张飞并肩骑马,与吕布展开激烈的对抗。吕布的战斗姿态显然比两人更加轻松,因为他并不用担心被两位战友误伤,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和张飞的丈八蛇矛在狭窄的阵型中也无法发挥出威力。经过三十回合后,依旧没有决出胜负。
古代战场上的一回合,指的就是双方冲撞并回合一次,所谓的“二马一错蹬”。而吕布骑乘的赤兔马日行千里,驰骋无阻,关羽和张飞即使并肩作战,亦很难追上他。关羽的马较为瘦弱,张飞的乌骓虽然相对较好,但都无法赶上赤兔。于是,关羽和张飞只能看着吕布如风般穿梭,纵使刀枪高扬,却始终未能命中目标。
直到刘备的加入,局势才发生了变化:“刘玄德挥舞双股剑,骑着黄鬃马迅速冲向吕布。三英齐心协力围住吕布,犹如转灯般的猛烈攻击,让吕布进退维艰,刚刚劈开阵角,他便急忙倒退,想要突围。”
据说,走马灯的灵感就来源于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场景。如今很多人虽未见过走马灯,但一定对“仓鼠笼”不陌生。刘备、关羽、张飞犹如三只仓鼠,在战场上转圈奔跑。而吕布在这个旋转的战斗环境下,逐渐失去了他速度的优势。被三个对手围攻的吕布,无法再像以前那样自如驰骋,即便身手再强,也不得不应付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
刘备所使用的双股剑,长达六尺(约合1.38米),在战斗中极为灵活,能刺能砍,攻击方式诡异,正是这一点,使得吕布无法完全抵挡。关羽的青龙偃月刀走的是刚猛路线,而张飞的丈八蛇矛则直来直去,适合硬碰硬。唯独刘备的双股剑可攻可守,几乎能在任何角度给吕布带来威胁。
我们可以设想,在这样紧张复杂的战斗环境下,吕布如何应付这三方围攻。面对关羽、张飞、刘备的轮番攻击,即使吕布技艺高超,也终究无法做到左右兼顾。
吕布如果想突破,首先必须解决刘备这一方的威胁,然而关羽和张飞的长矛和大刀又时刻威胁着他。正如人只能有两只眼睛,无法同时关注三个方向,因此,他必然无法做到左右兼顾。虽然吕布的武功强于关羽、张飞,但还远未达到碾压的地步——如果说吕布是一位超一流的高手,那么关羽和张飞无疑也属于“准超一流”级别。
后来,张飞与吕布大战一百回合不败,关羽五刀斩杀颜良文丑,每个人与吕布单打独斗,打上一百回合也未必会败。至于刘备与吕布单挑能够打多少回合,恐怕没人能准确回答。毕竟,刘备一生经历无数战斗,几乎从未尝过单挑失败的滋味。
刘备活到六十多岁,一直在敌人的追击中存活下来,甚至“妨主”的的卢都成为他逃命的得力助手,这足以证明他在骑术上的不凡。像刘备、曹操、孙权这样的骑术高手,吕布马超再怎么厉害,也无法轻易追上他们。
无论如何,刘备、关羽、张飞三人联手,才终于打破了吕布的坚韧防线,迫使他逃离战场。如果刘备没有参与,关羽和张飞即使继续奋战,未必能够战胜吕布。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的作用无疑是决定性的——若没有他,吕布最终也未必能够安全脱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