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历史上,最具激烈且具有盛名的三场单挑,最后都未能分出胜负。关羽与黄忠的对决便是一例,二人曾在长沙一地连续激战三天:第一天他们刀剑交锋,足足打了上百回合,双方难分高下;第二天,黄忠因马失前蹄被迫落败,二人交手五十六十回合;第三天,战至三十余回合后,关羽身上多了一根“发簪”,而黄忠依然坚持作战。
紧接着,发生了另外两场恶战,一场是在渭水边上许褚与赤膊马超的对决,另一场则是葭萌关前马超挑战张飞。这两场单挑的最终结果,也没有决出胜负。渭水之战和葭萌关之战,双方各自激战二百三十回合,单挑看似并无分胜负,然而最后马超却因兵败被迫归降,结果给人留下了一个悬念:如果关羽与黄忠、许褚与马超、马超与张飞之间的三场单挑,完全排除外部干扰,凭个人技艺继续战斗,那么究竟最后谁会胜出?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郭德纲也曾形象地解释过:“体育和武术,永远有真正的第一,隔着从这里跑到那里,三分五十秒,别人的四年训练……”在江湖上,有一种说法叫“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也就是说,一旦高手出场,便能立刻看出胜负。比如像马保国这样以胜负为目标但不拼生死的对决,和封于修那种既讲究分胜负也讲究生死的对决。
今天我们讨论的三场单挑,属于后一种类型,其中许褚与马超、关羽与黄忠、马超与张飞,每个人都带着极强的杀意,誓言置对方于死地。关羽曾公开表示:“我必斩黄忠,做韩玄之首!”黄忠则信誓旦旦:“凭我这口刀,这张弓,来一千个,我就让一千个死!”张飞与马超之间的恩怨也积压已久,马超曾高傲地说:“我家世代为公侯,岂会识得区区乡野之人!”
这三场战斗,关羽、黄忠、许褚、马超、张飞之间彼此心有成见,彼此仇恨,所以他们的每一招每一式都决不留情。从这三场表面上似乎平分秋色的战斗中,仔细分析却能看出:若非外部因素的影响,实际上,胜负早已分晓。假如是完全凭本事、没有外力介入的单挑,关羽早在第二天就已经战胜黄忠,马超也未必能在与许褚的单挑中占得上风。
接下来我们详细回顾关羽与黄忠的长沙之战。第一天的战斗,关羽与黄忠刀剑交织,两人竭尽全力互搏,最终打了上百回合依然未分胜负。关羽总结经验后表示:“黄忠这位老将,果然名不虚传,百合之内无破绽,明日我得施拖刀计,背砍之势来制胜。”关羽的拖刀计并非其独创,曹洪、夏侯渊等也能使得此招,而黄忠身为刀法高手,怎能轻易中招?因此,关羽的拖刀计成败未定。
第二天,关羽心生奇招,准备以弓箭来制胜,而黄忠却没有防备,决定继续近战,殊不知他此时已经轻敌。黄忠因自信过度,忽视了战术安排,导致他在马失前蹄时失去了战斗的优势。关羽表现出一名忠勇将军的风范,击败黄忠后毫不留情地宣布:“我且饶你一命,速换马来继续大战!”这番话语中,关羽显现出既英勇又仁慈的气度。
如果只看结果,黄忠最终还是败北。身披重甲的黄忠落马,这几乎等于失去了半条命,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准备斩杀黄忠,完全不给对方反击的机会。如果战术上不犯错,黄忠的失败早已注定。
再来看许褚与马超的渭水之战。许褚与马超经过长时间对决,打得极为惨烈。许褚脱掉铠甲后,显然已经处于体力的极限,而此时马超却依旧精力充沛。许褚的大体格在这场较量中并不占优势,尽管他的爆发力很强,但持久战对他来说太过吃力,最终不得不陷入败局。曹操对许褚的状态也有所察觉,于是派出夏侯渊和曹洪前来夹击,这才避免了许褚可能的彻底失败。
虽然马超看似占了上风,但许褚绝不是那么容易被击败的。最终,许褚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坚持到了极限,才算脱身,而马超虽然赢得了战斗,但也未能改变整个战役的最终结果。
最后是葭萌关的张飞与马超的对决。马超虽然身经百战,但他并未能适应张飞的作战风格。张飞雄浑的气势与强悍的作战方式,使得马超在面对他时完全处于下风。尤其是第二天的对决中,马超明显已经心生退意。张飞既具备强悍的武力,也能在战斗中迅速察觉敌人的弱点,成功避开马超的偷袭。
最终,马超显然不再有战斗的欲望和信心,选择放弃了再战的机会。这一幕,不仅仅是因为张飞战力的强大,还因为马超内心的恐惧和不安。
总的来看,三国中这三场单挑的胜负似乎已经早有定论:关羽在长沙之战中胜出,马超在渭水之战中占上风,但如果继续与张飞对抗,马超将注定无法胜利。当然,这只是个人推测,至于最终谁能策马走下战场,仍然需要各位读者根据自己的见解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