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西安事变,张学良与杨虎城这两位历史人物总是被紧密相连,通常一同被提及为事件的主导者。然而,这场深刻改变中国历史命运的关键事件背后,究竟是谁才是实际的幕后操控者呢?这一问题一直以来在学术界与民间都是争论的焦点。
晚年的张学良曾坦言西安事变的真相,他的话语里带着几分沉思:“很多人都以为我是这次事变的主心骨,但实际上,杨虎城才是其中的关键人物,我不过是挂个名罢了。杨虎城被蒋介石灭门,也正是因为这一点。”说到这里,张学良陷入了沉默,似乎在回忆着1936年那个令人痛心的时刻。究竟当年发生了什么?为何张学良会如此说?
回溯到1933年3月,当日军占领热河后,他们的侵略欲望远远没有止步于此,他们接下来的目标便是侵占华北。中华民族处于岌岌可危的生死存亡之际,杨虎城深感压力山大,焦虑不安。为了国家的安危,杨虎城决定亲自前往石家庄,去见蒋介石,恳求他北上抵抗日军。到达石家庄后,杨虎城几乎没来得及休息便匆匆前往蒋介石的住所。当他见到蒋介石时,眼中充满了焦急与期望,语气也带着恳求:“委员长,今日日本已占领热河,接下来他们可能进攻华北,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恳请委员长立即北上,领导我们共同抵抗日军!”然而,蒋介石只是冷冷地瞥了他一眼,语气平淡:“现在还不是时候,这件事我会自己决定,你不必多言。”会议就这样以不欢而散告终。
此后,杨虎城接到消息,自己被撤去了陕西省政府主席的职务,势力也遭到削弱。身边的朋友和下属都对他感到愤懑不平,但杨虎城却并未因此气馁,他坚定地说:“职务没了,势力弱了,但我杨虎城抗日的决心,永远不会改变!我们仍需继续寻找抗日的盟友,齐心协力,一定能成功!”
到了1935年,张学良为了保全东北军的力量,不得不带领部队投奔蒋介石,来到西北。初到西北的张学良,对杨虎城的态度颇为傲慢,心中暗想:“一个出身普通的人,能有什么见识?”当杨虎城主动伸出友谊之手时,张学良只是冷淡回应,草草了事。但随着两军间的摩擦逐渐加剧,张学良渐渐意识到,内部争斗不止只会让大敌当前的局势更为复杂和危险。
有一天,杨虎城再次找到了张学良,这次他没有放弃,而是更为真诚地说道:“张将军,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日军已占东北,我们不能再内斗,枪口要一致对外!”然而,张学良对此并未给出回应,依旧显得漫不经心。尽管如此,杨虎城并未放弃,他屡次主动与张学良接触,讨论当时的局势。
在一次深谈中,杨虎城的话语更显沉重:“张将军,你还记得吗?日本人在皇姑屯炸死了你父亲张作霖,至今这仇不共戴天!如今他们又妄图吞并整个中国,我们怎能袖手旁观?唯有联合起来,共同抗日,才是唯一出路!”张学良听后神色一变,他沉默片刻,缓缓回应:“杨将军,以前我狭隘了,今后我愿与你并肩作战,共同抵抗外敌!”从此,两人摒弃了前嫌,携手共谋抗日大计。
到了1936年,张学良带领的东北军在与红军的多次交战中遭遇了接连失利,看到士兵们疲惫不堪、兵力逐渐消耗,张学良内心充满了无奈与不甘。而与此同时,蒋介石还削减了东北军的军饷和抚恤金,这让张学良彻底感到失望,对蒋介石的信任降到了冰点。
12月4日,蒋介石抵达西安,发布了一个强硬的命令,要求张学良全力进攻红军。会后,张学良与杨虎城私下交流,眉头紧锁:“进攻红军,这岂不是削弱了抗日力量?这会让我们的同胞互相残杀,怎么可以?”杨虎城坚定地点头:“没错,我们不能这么做。”
12月7日,张学良再次带着最后一丝希望,前往华清池与蒋介石进行会谈。然而,蒋介石依旧执意坚持自己的决定,三个小时的对话毫无进展。张学良从华清池出来后,急忙赶到杨虎城府邸:“我刚从委员长那出来,他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我们该怎么办?”杨虎城沉思片刻,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不如效仿古人,‘挟天子以令诸侯’。”
杨虎城的这个建议并非空穴来风。早在蒋介石挑起内战之初,赵寿山就曾建议杨虎城“兵谏”蒋介石。那时杨虎城兵力有限,无法轻举妄动,因此一直未曾实施。然而现在,张学良掌握着足够的兵力,时机似乎成熟了。杨虎城将这一想法与张学良商议,张学良迟疑了一会儿,最终同意了这个方案。
12月12日,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张学良决定付诸行动。当晚,王玉瓒带领部队前往华清池,而杨虎城则迅速布防,负责周边的警戒工作。在行动中,一名卫士试图阻止他们,局面顿时紧张。王玉瓒开枪打破了沉寂,命令全力进攻。
在激烈的枪声中,蒋介石被惊醒,匆忙中逃出卧室,狼狈不堪地跌跌撞撞地逃往后墙,最后逃入了一个山洞,伤痕累累,狼狈不堪。经过一番搜寻,蒋介石终于被发现,他的模样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
西安事变之后,如何处置蒋介石成为了双方的棘手问题。杨虎城决定采取和平方式解决,他找到张学良反复商议,最终提出:“只要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联共抗日,我们便放他一马。”张学良同意了杨虎城的提议,经过一番艰难的谈判,蒋介石终于同意了停战。
尽管最后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和平协议,张学良却未能顺利返回南京,反而被软禁,而杨虎城也被迫卸职并被流放到海外。杨虎城虽心有不甘,却也只能无奈接受。
“七七事变”爆发时,杨虎城心急如焚,立刻给蒋介石发电报:“国难当头,我愿回国抗日,望委员长批准。”但蒋介石却拒绝了他的请求,最终杨虎城和张学良都被关押了起来。
1949年9月6日,蒋介石下令处决杨虎城,导致他未能见证新中国的诞生,在建国前夜遭遇不幸。1990年,张学良获释,在1991年的一次采访中,记者问他对于西安事变的看法,他回答道:“过去大家都认为我是主角,但杨虎城才是真正的主角。是他一心抗日,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缓缓端起茶杯,轻抿一口,继续说道:“年纪大了,经历的事多了,看的也就透彻了。现在我更加认识到杨虎城的伟大,这不仅是对他的一种尊重,也是我对自己心中的释然。”
杨虎城无疑是西安事变中最关键的那个人,凭借着果敢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