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0月,八路军129师的太岳军区部队,在山西临汾东北的韩略村成功伏击了日军华北方面军的“战地观战团”。这场战斗中,我军付出了50多人的伤亡,成功击毙了120多名日军,其中绝大多数是日军的士官及高级军官,其中更包括了一名少将旅团长。
此次战斗的胜利,背后不仅是指挥官陈赓和王近山的出色领导,更有一个重要因素——精准的情报。事实上,太岳军区在临汾设立了一个地下情报站,为这场伏击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持。这个情报站是由陈赓亲自部署的,且由经验丰富的朱向离担任党支部书记,专责情报工作。
朱向离,山西平遥人,出身于一个革命家庭。父亲朱存正曾是清朝秀才,也参与了同盟会。受家庭背景影响,朱向离从小就怀有革命理想。1930年,他考入了成成中学,恰逢学校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和爱国运动如火如荼。这种环境促使他思想逐步进步,并于1933年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被派往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工作。
1936年12月,朱向离因为参与地下党组织工作而被捕,遭受了敌人严酷的折磨。尽管敌人认为他瘦弱文雅,应该不堪忍受拷打,但朱向离却坚守了党的秘密,始终未曾泄露任何信息。抗战爆发后,朱向离被安排到八路军129师的386旅16团担任教育干事,并且因其经验,重新申请加入党组织。随着战况变化,陈赓将他派往临汾的伪“大汉义军”司令部进行情报工作。
当时,伪“大汉义军”司令部的司令陈焕章,是我党的地下党员,在他的帮助下,临汾的情报站迅速成立。陈焕章担任情报站站长,朱向离则负责日常领导工作。为了掩护身份,朱向离通过商人身份进出敌占区,利用工作机会搜集日军动向。更巧妙的是,他与日伪当局保持密切关系,甚至通过宴请、交流获得重要情报。随着时间推移,朱向离的情报网络愈加稳固,尤其是在五年多的时间里,成功提供了日军的兵力部署、战斗计划,甚至揭露了日、阎勾结的反共阴谋,为抗战胜利提供了巨大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临汾情报站在极高的保密性下运作,日伪军从未察觉到其中潜伏的共产党力量。1943年夏,朱向离受命返回太岳军区,准备回延安参与整风运动。在返回的途中,朱向离通过精妙的掩饰成功避过了日伪当局的盘查。在一次无意的试探中,朱向离巧妙地化解了敌人的怀疑,始终保持了情报站的安全运作。
韩略村战斗后,日军对内部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甄别,怀疑有叛徒泄密。然而,尽管甄别过程异常严密,日伪军最终依然未能发现任何异常。战斗后,朱向离通过情报站及时获得了敌人的战斗计划、行军路线及敌方指挥官的详细信息,这些信息直接帮助八路军成功设下伏击圈,取得了胜利。
临汾情报站的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和太岳区党委的高度评价,而朱向离也因其卓越的表现,赢得了极大的荣誉。然而,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他能完全安然无恙。随着敌人的不断追查,陈赓决定将朱向离的家人安全转移。为了保证朱向离的孩子们的安全,他为他们安排了临时住所,并将他们送往了延安。朱向离的女儿朱烨丽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至今仍心怀感激。
1944年,太岳军区决定将一些儿童送往延安,朱烨丽姐弟也随行而去,最终被安排到抗属子弟小学。虽然刚到延安时感到陌生,但很快他们便和其他孩子们打成了一片。所有的孩子大多都是八路军指战员的后代,有些甚至是烈士的遗孤。一天,朱烨丽姐弟在学校迎来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陈赓。
陈赓当时正在延安参加整风运动,当他得知朱烨丽姐弟的到来时,立即派人接他们到家中。虽然条件简陋,但朱烨丽姐弟感受到了如同亲生父母般的关怀。陈赓夫妇将他们视如己出,周末时总会接他们回家住。尽管生活艰苦,朱烨丽姐弟却感到无比幸福。陈赓总是嘘寒问暖,给他们带来温暖和安全感。
陈赓对于这对孩子的照顾并没有止步于此。随着抗战的胜利,解放战争爆发,陈赓仍然时刻关心着他们,送给他们学习用品,并鼓励他们好好学习,成为有用的人。1947年,胡宗南进攻延安,朱烨丽姐弟被转移至晋冀鲁豫军区,但此后与陈赓失去了联系。
然而,直到1951年,陈赓终于有机会再次见到他们。那时,他把已经成年的朱烨丽姐弟接到自己身边,且在北京饭店中对他们说:“你们已经失去了太多,要珍惜现在的一切。”他提到,朱烨丽姐弟的姑姑在1942年牺牲,而他们的父亲朱向离也在1950年英勇殉国。陈赓的一番话深深地打动了姐弟俩,他们深知,今天的生活正是无数英烈鲜血换来的。
然而,朱向离在最后的时刻却遇到了悲剧。1950年,他被围攻至龙潭寺镇,最终被土匪杀害。直到今天,朱向离的牺牲依然深深触动人心。
回首往事,朱烨丽姐弟对陈赓的感激之情始终未曾改变。她在回忆时说:“陈赓不仅是一个卓越的军事家,更是我们人生中的恩人。”他为我们付出的关怀和教诲,将永远铭刻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