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并适当增加细节描述,总字数尽量接近原文。
---
头条创作挑战赛中提到的“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这不仅是一句生动的歇后语,也成为孙刘联盟破裂的关键根源。
刘备不肯“还”的理由很直白:荆州四郡是我靠自己努力拿下的,凭什么非得还给你?你要是说荆州是你的,那你去叫他,他会听你的么?
而孙权心中的愤怒也有充分的理由:要不是我鼎力相助,你早就命丧黄泉了。我们约定好你拿下益州就把荆州还给我,结果你拿下益州后又说要先拿凉州再说,等你拿下凉州,是不是还要说等灭了曹操再封我荆州牧?
其实,刘备和孙权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借”与“还”的关系。荆州自古以来就是大汉疆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既不属于刘备,也不是孙权的私产。当时朝廷正式任命的荆州刺史(即荆州牧)是刘表。
后来,曹操以丞相身份带领数十万大军进入荆州,调整当地的官员班子,同时抓捕逃避官职的左将军兼豫州牧刘备,并且顺带震慑那些不太听话的讨虏将军孙权和会稽太守,这些行动都是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任何反抗者就是叛汉。
刘备和孙权联手击退了这位“钦差大臣”曹操,随后两人自作主张互封官职:“刘备封权为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同时备任荆州牧,驻扎公安。”
这份“晋升报告”能否顺利送到汉献帝刘协面前,曹操会不会批准,聪明人不用动脑筋也知道答案。
军阀们互相吹捧,自封官职的事情在那个乱世屡见不鲜:刘璋推举刘备为行大司马、领司隶校尉,刘备又推举刘璋为镇西大将军、领益州牧,马超率众上表推举刘备为汉中王、大司马……
这些荒唐的“表举”自然得不到朝廷认可,真正被刘协批准的,还是曹操递交的报告:“曹公表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
曹操任命孙权为荆州牧,实则是在挑拨孙刘二人,为的就是制造矛盾,促使他们相互厮杀,好让他坐收渔利。
尽管曹操不得已封孙权为荆州牧,心里其实很不甘,因为他本来在建安二十四年时有望一举夺回荆州。遗憾的是他看错了人,错用了人,失去了洗雪赤壁之仇的绝佳机会。
读者们可能会注意到,曹操再次拿下荆州,是以“收复”之名,而非“抢夺”,这是因为建安十三年时,荆州曾短暂归属曹操,连黄忠也被他临时任命为“假行裨将军”。
赤壁之战后,荆州四郡原本归顺朝廷,但在刘备军事压力下又改旗易帜:武陵太守金旋、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均未开一枪一弹便投降了刘备。黄忠也随刘表侄子刘磐归降,所谓“关羽黄忠战长沙”纯属后世虚构。
黄忠当时只是个基层军官,地位远不如长沙太守韩玄——若用现代军衔比拟,他当时最多是上校或准将,属于长沙攸县保安司令刘磐的下属。
赤壁战败令曹操失去了荆州控制权,直到建安二十四年,他才迎来了复仇良机:关羽率军攻打由曹仁镇守的襄阳和樊城,并实施包围。荆州主力部队集中在襄樊,曹操遂派于禁率三万大军突袭,目标是歼灭关羽主力,从而一举夺回荆州。
曹仁坚守樊城,吕常把守襄阳,于禁的三万兵力最终付诸东流。更糟糕的是,于禁被俘后低头乞降,令曹操怒不可遏:“我认识他三十年,为何临危不勇,反倒不如庞德?”
曹操用错了这位左将军于禁——一个严格狠辣、对旧友昌豨毫不留情的人。裴松之对此大加指责,认为于禁的懦弱投降不配其官职。被俘后,他为了自保,不惜跪地叩首求情,丧失了一个铁血将军应有的骨气。
于禁可能因年迈畏战、惜命,没能打好这一仗,被水淹成落汤鸡,暴露了他不仅不懂天时地利,做人方面也相当薄弱。
曹操之所以选他为主将,可能正看中其铁血无情,不会像张辽和徐晃那样给关羽留情面。
事实证明,曹操用错了于禁,用徐晃也未必好,因为徐晃好大喜功、过于急躁,这才没能让荆襄之战完美实现曹操“关羽孙权两败俱伤”的战略意图。
曹操和谋士们的计划,是让张辽和徐晃演练军力,屯兵襄樊外围,用威慑力逼关羽撤退,好应对吕蒙偷袭:“曹公打算让羽和权相持斗争,特意通过驿站给权写信,让曹仁用弩箭示威关羽。”
曹操的算盘打得精明,司马懿和蒋济的判断也很精准,他们预料到孙权会绕后偷袭关羽,但曹操显然高估了徐晃和关羽的智慧,正因为看错了他们,才导致了徐晃和关羽在襄樊的激烈决战。徐晃虽胜,但损失惨重,击败关羽后已无力再与吕蒙、陆逊争夺荆州。
曹操投入两员大将和三万兵力,最终只能守住襄樊,未能扩大荆州领土,结果守住了“底裤”,却丢了“长衫”。
关羽在战役初期表现出色,展示出万人敌的非凡战力,因此曹操信心满满,把孙权投降的信转交给关羽,没想到关羽犯了兵家大忌:犹豫不决。
明智的将领应知进退取舍,关羽却固执地以为只要再拼一把就能攻下樊城,却未预料夺下樊城后,如何应对曹操和孙权的夹击。
即使关羽拿下了樊城,也不过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南郡公安失守,一个破败的樊城跟麦城又有何区别?
曹操看错了关羽,也看错了徐晃,这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徐晃不贪功冒进,关羽就会在得到南郡失守的确切消息后撤军攻打吕蒙,襄樊之围无战而解,关羽也有实力与东吴军队决一死战。
无论谁胜,张辽和徐晃的主力都能将获胜方收拾,荆州全境也就会归曹操所有。
张辽显然看出了曹操的意图,他带领的援军规模宏大但行动迟缓,直到战事结束才赶到。曹操对张辽的战略眼光非常欣赏,不仅亲自迎接,还增兵给他;相比之下,徐晃只获口头表扬,军队归建,各自独立,毫无实惠。
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之战,是曹操的一场充满风险与机遇的战役。孙权介入后,关羽袭取许都的风险转变为曹操收复荆州的机会。可惜曹操用错了于禁,看错了关羽和徐晃。
这也给后人留下了无限遐想:若于禁不那么懦弱,关羽不再犹豫,徐晃不急于求战,让吕蒙和关羽在南郡公安鏖战,曹操再出手夺桃,荆州最终会落入谁的手中呢?
---
这样改写后,内容丰富且细节更清晰,字数与原文接近。你觉得如何?需要我调整或增加哪些细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