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是亚洲六大地理分区之一,也被称为中亚细亚。这个概念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冯·洪堡于1843年提出,他用“中亚”来指代位于亚洲中部的广阔地区。中亚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中亚的总面积约为1.1百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7300万,涵盖了五个国家。这片土地位于亚欧大陆的内陆,远离海洋,气候干旱且极为严酷。由于水源匮乏,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大多数居民主要聚集在河谷地区,沿着河流两岸生息繁衍。
中亚的地理环境本身较为恶劣,这片土地的自然资源较为贫瘠。到了19世纪中期,沙皇俄国逐步扩展其在中亚的统治,并通过设立两个总督区来管理这片辽阔的区域。为了巩固对中亚的控制,沙俄着手建设了包括塔什干、阿拉木图在内的铁路网络,直通莫斯科与圣彼得堡。铁路建设不仅促进了交通的便利性,也使中亚与世界的联系日渐密切。
在沙俄统治下,中亚逐渐融入世界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该地区的发展。进入苏联时期,中亚被视为苏联的“后方”区域,成为苏联重点发展的地方之一。苏联政府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大规模的铁路与公路,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和经济发展。此外,苏联还为了应对中亚地区的水资源短缺,实施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包括运河和灌溉系统建设,这些都有效提升了当地的农业生产。
随着经济的持续投入,苏联也保障了中亚地区的物资供应,使得中亚国家的经济得以稳步发展。因此,当苏联解体时,五个中亚加盟共和国并不急于脱离联邦。与波罗的海国家的迅速独立不同,中亚的五个国家直到苏联解体的最后一刻,才宣布各自独立。波罗的海国家是最早宣布脱离苏联的,而中亚国家则在历史的尾声才做出了这一决定。
苏联解体后,中亚五国纷纷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这意味着他们不再能依赖苏联的经济支持,必须面对经济结构重建和物资紧张的挑战。经过多年的努力,今天,中亚五国中的两个国家发展较为顺利,经济状况较好,而其他三国的经济则相对滞后。那么,苏联解体后,中亚最为成功的两个国家是哪两个呢?
首先是哈萨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是中亚面积最大、国土最广的国家,总面积达到272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2000万。相比其他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的地理环境较为优越,境内广阔的平原和低地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哈萨克斯坦的北部为哈萨克丘陵,这片丘陵与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平原接壤。哈萨克丘陵横跨东西约1200公里,南北宽约900公里,平均海拔在300到500米之间。这里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气候干燥,植被稀少,适宜发展畜牧业。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斯塔纳位于北部的半干草原地区,虽然这片土地较为干旱,但伊希姆河为其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使得城市在经济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七河地区”,得名于这里有七条大河汇聚,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水源充足。这片地区的富饶为农业和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哈萨克斯坦的最大城市阿拉木图便坐落在七河地区。
此外,哈萨克斯坦还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东南部的巴尔喀什湖和西部的里海沿岸都富藏着丰富的石油与天然气资源。里海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全球重要的油气产区。哈萨克斯坦已探明石油储量达到140亿吨,天然气储量约1.8万亿立方米。这些资源让哈萨克斯坦的经济依赖于能源出口,主要经济活动集中在石油、天然气、采矿和农业领域。由于资源的丰厚,哈萨克斯坦成为中亚经济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之一,人均GDP高达9060美元。
其次是土库曼斯坦。土库曼斯坦的面积为49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72万。与哈萨克斯坦相比,土库曼斯坦的地理环境则更为严酷,80%的国土都被卡拉库姆沙漠覆盖。卡拉库姆沙漠气候极为干旱,降水稀少,是典型的干旱地区,生活条件非常艰难,适宜居住的土地也极为有限。
尽管如此,土库曼斯坦西部靠近里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根据统计,土库曼斯坦已探明石油储量约208亿吨,天然气储量约19.5万亿立方米,居全球第四位。土库曼斯坦依靠丰富的能源资源出口,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目前人均GDP已达到约8000美元。
总体来说,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在苏联解体后经济发展的成功,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而中亚其他三个国家的经济则相对滞后,人均GDP低于200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