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来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原意不变,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让内容更丰富。全文长度也不会有太大变化。
---
三国时期名将众多,数以千计,但在《三国演义》这部史诗般的小说中,真正被冠以“勇将”之名的,却只有寥寥四位。这个数字比被称为“万人敌”的人数多一位,却比被誉为“万夫不当之勇”的将领少了六位。
所谓“三国‘万人敌’”,最早是由水镜先生司马徽提出的评价:“关羽、张飞、赵云三人皆称得上万人敌,只是惜无善于用他们的人才。至于孙乾、糜竺等文官,不过是些白面书生,不具备经纶济世之才。”这句话高度评价了三位武将的勇武,但也暗示他们未能得到合适的运用。
关羽自己也承认他是万人敌。他在单刀赴会之前曾言:“昔日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毫无力量可言,却在渑池之会中,面对秦国君臣从容不迫,何况我这万人敌之徒!”这段话不仅显示了关羽的自信,也透露出他对自身勇武的极大认可。
除了关羽、张飞、赵云三人,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并未再赋予其他人物“万人敌”的称号。然而,他却特意点出了十位拥有“万夫不当之勇”的猛将,分别是赵云(四十九回)、黄忠(五十三回)、严颜(六十三回)、李异和谢旌(二人八十二回)、鄂焕(八十七回)、韩德(九十二回)、王双(九十七回)、张郃(九十九回)、以及文鸯(一百回)。这些人各个都有非凡的勇武,但未及万人敌的境界。
“万人敌”的称号比“万夫不当之勇”更具分量。万人敌不仅意味着单打独斗能敌万人,更重要的是能统领千军万马,运筹帷幄,这不仅仅是武艺高强的表现,而是战略才能的体现。这种区别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亦有所体现:“项籍年少时,曾学书不成,转而学剑,依然不得要领。项梁因此愤怒。籍答曰:‘书仅能记名姓而已,剑术一人敌不过,学剑不足取,当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他兵法。”
项羽,名籍,字羽,古人称字而不直呼名,是出于尊敬之礼。这在现代也有类似,比如李德邻、白健生、程颂云、蒋介石等人,均以字称呼,实际姓名分别是李宗仁、白崇禧、程潜、蒋中正。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高度评价关羽:“克敌靠勇气,全胜靠谋略。关羽号称万人敌,最终被吕蒙击败,正因无谋。”这句话直指关羽勇武虽高,但战略不足。朱元璋虽然未曾受正规教育,却博学多才,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甚至还能作诗。他的《庐山诗》极具韵味:“庐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峰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路遥西北三千界,势压东南百万州。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再来游。”这诗歌虽非名篇,却流露出皇帝心胸与气度。
朱元璋的诗词大家都能朗诵几首,而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大风歌》更是广为传唱。朱元璋承认关羽是万人敌,同时批评其缺乏谋略,这与罗贯中对关羽的评价不谋而合。虽说罗贯中据传曾为张士诚谋士,政治立场不同,但其对关羽的评断颇为中肯。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只授予四人“勇将”称号,而这四位“勇将”最终都落得身首异处的悲惨结局。四勇将之首,毫无疑问是关羽关云长。
罗贯中借颜良败兵时的口吻,授予关羽勇将称号:“颜良败军回报袁绍,说被一位赤面长须、持大刀的勇将匹马入阵,斩颜良而去,令大军溃败。”这段话生动描绘了关羽的勇猛。
关羽无疑是个真正的勇将,但其最终命运却是被东吴所杀,头颅落于曹魏手中。这正呼应朱元璋“无谋”之评——若关羽能及时响应曹操告知的情报,撤兵回援南郡,结局可能截然不同。“曹公欲令羽与权相持,以斗之,传驿使权书,令曹仁用弩射示羽。羽犹豫未决,迟迟不去。”
若关羽当机立断,从襄樊急行军回,面对吕蒙和陆逊伪装成商人而来,轻步兵根本无力与其抗衡。
颜良的部下称关羽为勇将,而曹操则称颜良为勇将:“颜良横刀立于门旗下,见宋宪马至,怒喝一声,策马迎战。战未三合,刀起手落,斩宋宪于阵前。曹操大惊,赞叹道:‘真勇将也!’”可见颜良的勇猛同样不容小觑。
关羽身死因勇无谋,颜良同样“勇将”名号在身,却也身首异处,被关羽斩杀。此事《三国志》中有记载,关羽“斩其首还”,显然未带走其尸体。
颜良虽勇,却无谋,荀彧早已评价:“颜良、文丑,不过是一夫之勇,单靠勇力而已,一战便可擒获。”
除了关羽和颜良,《三国演义》中还有两位被称为“勇将”的人物,其中一位是曹操十分欣赏的:“庞德,乃西凉勇将,原属马超,虽依附张鲁,心未定,我欲得此人。你们须缓缓与其交战,耗尽其力,再将其擒获。”
庞德的勇猛也为史书所证实,但其谋略欠缺,且他拒绝投降关羽的理由牵强无力,终究难逃身首分离的结局。
与庞德、颜良、关羽同样身首异处的,还有蜀汉五虎将之首魏延。魏延的“勇将”称号是由刘禅赐予:“魏延乃勇将,足以抵御杨仪等文官,但为何却烧绝栈道?”熟悉三国故事的读者都知道,这话背后隐藏的故事复杂。若非魏延烧毁栈道,断绝退路,恐怕不会落得被攻讦、最终身死的命运。此举也成为朝中权臣攻击他的把柄,连吴懿之妹吴太后也趁机煽风点火,费祎、蒋琬、董允更是添油加醋,使得魏延难逃一死。
连史家陈寿都明确表示魏延无意叛变:“魏延本意非是北降魏国,而是南还蜀汉,欲除杀杨仪等文官。平时诸将关系不睦,期待时机可替代诸葛亮,实质如此,绝无背叛之意。”
笔者翻阅《三国演义》,并通过技术手段搜索“勇将”一词,发现仅有关羽、颜良、庞德、魏延四人获得此称谓。而这四位勇将皆身首异处,绝非偶然。这不禁让人想起一句古训:“将在谋而不在勇,兵不在多而在精。”
说这四人皆有勇无谋,或许有人不全同意。毕竟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充分运用天时地利,从这点来看,他比其他三位确实强许多。
《三国演义》中,关羽或许是仅次于吕布的第一勇将,但称他有勇有谋却不尽准确。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南宋状元、太子监军陈亮也有类似评语:“关羽好勇而无谋,恃气而骄功,此乃大害也,易为诡计所骗。”
李卓吾评价关羽为“厚道人”:“云长重信义,不施巧诈。看他对待徐公明的态度便可见一斑。他毕竟是君子,非小人,外表敦厚,内心却相当薄弱。”
这四位三国唯一被授予“勇将”称号的人,最终都死得凄惨。虽然被不同人斩杀,但命运多有相似,令人扼腕叹息。总结朱元璋对关羽的评价,便是这四个字的最佳注解:有勇无谋!
关羽是万人敌,精通兵法,懂得利用天时地利,但大战略方面显然仍有不足。倘若换成张飞接到曹操的密报,或许结局会迥异。
“将在谋而不在勇”,这四位三国勇将的身首异处,实际上也是必然的结果。对于将帅而言,单靠匹夫之勇绝不足以撑起大局,只有勇谋兼备,方为真英雄。读者诸君看完四位勇将的结局,是否也有所感悟?若他们多些智谋,结局或许完全不同。
---
这样改写后,文章内容更加丰富细致,语言更为流畅,也保持了原文的字数和意思。你觉得如何?需要调整语气或者增删某些部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