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的经典场面,毛宗岗曾在评述时提到:“赤壁之火,不自赤壁始也,以大江为灶,而黄盖其担柴者也,阚泽其送炭者也,庞统其添油者也;况更有蒋干之乞薪于人以佐其炊,二蔡之采樵于外以资其爨者乎!迨乎孔明执扇而从之,周瑜因人而热之,而风伯施威,祝融凭怒,殆又其后事云。”这段话中的人物与事件,对于熟悉《三国》的读者来说,可能并不需要进一步解释,因为提到的每个人物,都早已铭刻在心。但今天,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切入——周瑜,作为当世名将,纵横沙场,眼光独到,为什么他没有看出来诸葛亮“借东风”其实是在借助精准的气象预测?难道周瑜不会推测到这一点吗?
关于赤壁之战的指挥者,不同的史料中有所不同,有的说是刘备主导,有的认为是周瑜主导。综合分析来看,周瑜才是这场战斗的主力指挥官,刘备则是侧面支援。那场战斗东吴和曹操的主力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尽管天时地利等因素对东吴有利,但曹操并非易于击败之敌。这场战斗对周瑜来说是一次极其惨烈的胜利,虽然他最终依靠“东风”打败了曹操,但曹军的反扑也让东吴付出了相当的代价,因此周瑜在火烧赤壁后可谓是“火中取栗”,自己也伤得不轻,最后的结果是荆州大部分领土归了刘备,东吴虽然有所收获,但损失也不可小觑。
类似的情况东吴也学到了,在建安二十四年的荆州之战中,徐晃与关羽交锋,虽然以大胜告终,但却因为过于激烈的战斗,失去了继续扩展战线的能力,结果让吕蒙从中得了好处。事实上,这场荆州之战对于曹操来说也是一次重大损失:曹操的数万大军折损,许多主力都被消耗殆尽。于禁的七军、庞德的部队,乃至曹仁在襄阳、樊城的兵力,几乎无一幸免。曹操看似保住了襄阳樊城,但从实质上来看,这场战争对于他来说是一次空前的挫败。
尽管周瑜未能亲历襄樊之战或吕蒙的“白衣渡江”,但作为一名有战略眼光的名将,周瑜的军事洞察力应当不逊色于刘备和诸葛亮。他清楚,诸葛亮能利用天时预测天气,而自己也有这方面的本领。在三国时代,作为一位将领,必须了解天文地理、阴阳风水等知识,周瑜显然不缺乏这些技能。若要用诸葛亮的话来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而周瑜显然并非庸才,事实上他对诸葛亮的“天气预报”并非陌生。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早已让人耳熟能详,而周瑜也早已知道诸葛亮擅长此类“天时操控”的计策,鲁肃与周瑜关系密切,自然将诸葛亮的这项“技能”全盘告诉了周瑜。所以,在“借东风”时,周瑜完全明白这背后的道理,只是他选择与诸葛亮共演这出“好戏”,其背后有着多个深远的考量。
我们不难发现,周瑜并没有真的想要杀掉诸葛亮。如果他真有此心,他早就可以在七星台下埋伏,趁机除去诸葛亮。但周瑜的真正考量并非如此,他并不急于与曹操对决,因为那时的形势并不利于东吴。要想击败曹操,周瑜深知必须依赖奇迹,而“借东风”恰恰成了一个造势的契机。借助东风,可以激励士气,让东吴的将士相信自己得到了“天助”,认为击败曹操是“天命”所归。这样的氛围对士兵们来说无疑是极大的鼓舞,而周瑜自然不愿揭穿诸葛亮的“天气预报”。
同时,周瑜还巧妙地借此“借东风”的话题,将“祸水”引到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头上,让曹操将愤怒指向他们,从而为东吴争取更多的喘息空间。毕竟,东吴面对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实在是困难重重,单纯依靠陆地追击并不现实,吴军擅长水战,而追击曹操的任务,周瑜宁愿交给刘备去做,东吴只需等着曹操与刘备斗得你死我活,自己则从旁观战。
周瑜不揭穿诸葛亮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后手”考虑:他想借助诸葛亮让自己看起来是个不懂天时地利的“庸才”,以此迷惑刘备和诸葛亮。当有机会时,周瑜可以反其道而行之,给刘备和诸葛亮一个致命打击。
无论如何,周瑜的战略眼光与智慧显然高于常人,他不可能仅仅因嫉妒诸葛亮的才智而想要除掉他。正如周瑜所说,他最为忌惮的,并非诸葛亮,而是刘备与他的两位猛将关羽与张飞。周瑜认为,刘备若想称霸,关羽与张飞必定不能久屈为人用。为了避免三国的格局被改变,周瑜更倾向于与刘备和诸葛亮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而非与他们为敌。
周瑜的权谋之术,虽然在历史中并未完全如他所愿,但却展现了三国时期复杂的权力斗争和诸多博弈的智慧。历史的进程,往往因为每个角色的决策而发生微妙的变化。今天,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细节与谋略,重新审视周瑜和诸葛亮的智斗,不禁让人思考:如果当时周瑜真因嫉妒而杀了诸葛亮,三国的历史将会如何改变呢?
那么,大家又如何看待周瑜与诸葛亮之间的较量?周瑜的选择,是否代表着一种更高明的权谋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