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是否应该出兵伐吴?这个问题,刘备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人。关羽的首级在曹魏,而他的尸体却被东吴所擒;张飞的首级则被东吴所取,身体则葬于阆中。面对如此惨烈的局面,如果刘备仍选择袖手旁观,蜀中必然人心涣散,所谓兴复汉室的梦想也会成为泡影,连西川和汉中也会丧失。为了蜀汉的未来,刘备确实无法保持沉默,伐吴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然而,刘备伐吴之战并非像小说所描绘的那样,七十多万大军顷刻间全军覆没。陆逊也并非所谓的“书生拜大将”。吴蜀之战的初期,陆逊曾被刘备打得一败涂地。如果不是后来的意外,刘备几乎必定会取得胜利。当时凯旋归来的刘备,或许会问问诸葛亮与赵云:“如果早听从你们的建议,是否会改变今天的结局?”
“主公主战,下属主和”的情况,在东吴也曾发生过。赤壁之战前,张昭等人坚决主张归顺曹操,结果演绎了一出有趣的戏码:“权既即尊位,请会百官,归功周瑜。昭举笏欲褒赞功德,未及言,权曰:‘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昭大惭,伏地流汗。”诸葛亮与赵云心心念念“联吴抗曹”,但他们却忽视了孙权当时的想法,他根本没有考虑“联刘抗曹”或者“联曹灭蜀”的可能性。
仔细研究三国史料,不难发现,孙权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并首次告捷时,已经彻底倒向曹操:“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孙权铁了心要拿关羽的首级以求曹操的信任,而孙刘联盟也早已破裂。这时,孙权的野心显露无遗:只要东吴不灭,刘备复兴汉室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而且,随着蜀汉对魏的攻势逐渐占据上风,孙权显然准备在背后伺机而动——他并不愿意等到曹操死后再被刘备反攻。
三国乱世,永远没有绝对的盟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孙权在斩杀关羽、接受张飞的首级后,诸葛亮和赵云依旧试图与东吴修复关系,这与历史中的种种背叛相比,又有何不同?
曹魏有风度,蜀汉有浪漫,而江东则有杰瑞。刘备最终决定伐吴,也正是看准了时机:关羽与张飞的死,令蜀汉众将士愤怒而团结;灭吴的号召必定能振奋士气,而曹魏的局势同样动荡——曹操去世、曹丕篡汉,短期内曹魏不可能对西川进行大规模袭击。
实际上,刘备是在称帝之后才决定伐吴,且这一时机也明确可见:他最忌惮的曹操已经去世,孙权则先向曹操效忠,后向曹丕臣服,而曹丕对他并未完全信任,也不可能完全信任。刘备借着曹魏局势动荡、无暇顾及西川的机会,发动了伐吴之战。如果能一举击败孙权,蜀汉便能与曹丕分庭抗礼。
刘备起初确实在战场上占了优势:“章武元年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陆议,就是日后的陆逊,而吴班则是蜀汉“国舅”。即使陆逊、吴班、冯习联合行动,也无法抵挡刘备的进攻。若蜀汉再调遣一员猛将增援,孙权必然会再次乞求和解,归还荆州与叛徒,甚至有可能恢复早已破裂的孙刘联盟。
很多人会好奇:孙权为何对刘备伐吴的决定如此意外,是否他曾得到某位蜀汉重臣的暗示,认为即使失去荆州,刘备也不会大动干戈?孙权当初本可以生擒关羽,作为与刘备谈判的筹码,却草率下手。然后,在关羽死后,孙权居然还主动请求和解,显得有些幼稚。
孙权低估了刘备的雄心与义气,至于为何做出这样的错误判断,不免令人思索。毕竟,史实中并没有诸葛亮阻止刘备伐吴的记载,只有赵云和秦宓公开反对,最终秦宓被囚禁,而赵云则未能参战。
事实上,赵云是否参战并不那么重要,关键在于张飞的死亡给刘备的伐吴计划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损失。张飞,作为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其指挥能力不逊色于关羽,甚至在某些方面,远超张郃和赵云。如果张飞带领一万精兵参与伐吴战役,他的到来无疑会大大增强刘备的胜算。
如果张飞没有遭遇刺杀,刘备带领的主力军与陆逊对阵,而张飞则领一支精兵抄吴军后路,或直接进攻孙权的老巢,那么东吴的局势早已陷入危机。江南诸郡的丰富物产和士气高涨的军队,必定令蜀汉占据上风。
综合来看,刘备伐吴的计划,因张飞的牺牲而失去了关键支援,失去了在战场上与吴军抗衡的强大力量。若张飞未死,吴军不可能在陆逊的指挥下取得胜利,孙权不仅无法割席断交,还可能被迫向刘备屈服。
更令人困惑的是,张飞的突然遇刺,身边竟然没有任何警卫。作为车骑将军,张飞为何如此轻敌?刺杀者范强与张达,是否被灭口?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