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浒传》这部经典小说中,宋代最为盛大的相扑赛事无疑是“泰山争跤”。这场比赛有时候被称为“泰岳争跤”,有时又叫“岱岳庙争跤”或“天齐庙争跤”。但无论哪种名称,都指向了同一个地方——泰山脚下的这片擂台。为了方便,我们可以统一称之为“泰山争跤大赛”。
在这项大赛的历史上,曾有两位“霸榜者”,他们分别是蒋忠(外号蒋门神)和任原(外号擎天柱)。蒋忠的成绩堪称传奇,他三次蝉联泰岳争跤的冠军,打破了所有对手的挑战;而任原则是连续两年夺冠,直到第三年,才在浪子燕青的“鹁鸽旋”摔跤技法下败北。燕青一招将任原摔得头晕眼花,而李逵趁乱使用石板击打,最终将任原的头颅砸得粉碎。虽然任原因此受伤昏迷,但比赛本身并不以生死论英雄,胜负已定时,他依然还活着。
然而,李逵的这一举动显然是不讲规矩的,若他与任原是公平交手,李逵可能连一分钟都撑不住。毕竟,李逵的力量与技巧在泰山争跤的大赛上并不占优势。可以说,李逵与任原相比,几乎没有一丝胜算,甚至在蒋门神面前也难以立足。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焦挺的力量不够,鲁智深和武松这两位江湖上的猛将,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泰山争跤的擂台上?
任原和蒋忠都是超重量级的选手,身高分别为一丈和九尺,气力也是常人难以匹敌的。在梁山,任原和蒋忠的身高甚至可以与郁保四并列第一,仅次于身高九尺的卢俊义。对于这种绝对力量的对抗,任何技巧可能都显得微不足道,除非技巧已经炉火纯青,堪称绝世。例如,燕青的摔跤技巧就已经达到了“天下第一”的境界,这一点得到了施耐庵的认证:“为何李逵怕燕青?原来燕青小厮扑天下第一”,这就是对燕青技巧的高度评价。
燕青摔李逵的那一招“鹁鸽旋”堪比吕布的力大无穷,但性质却完全不同。吕布凭借着无敌的神力轻松击败对手,而燕青则依靠技巧,甚至能够轻松制伏李逵。若两人单挑,李逵三刀之内可能就会被斩杀。而李逵与燕青交手时,燕青几乎是以极小的力气就把李逵摔倒,展示了技巧的无与伦比。
李逵明知自己在擂台上无法赢得比赛,所以一直没有去参加泰山争跤大赛。相较之下,焦挺的实力虽然强大,但在任原和蒋忠面前,这种力量优势反而会变成劣势。焦挺曾言:“小人原是中山府人氏,祖传三代相扑为生。”尽管他身强力壮,但如果能够击败任原和蒋忠,焦挺早就不至于四处漂泊,失去面子。
在泰山争跤大赛中,赢得冠军就可能会受到高官的赏识,从而改变命运。蒋门神曾得到了张团练的提拔,任原也广收门徒,而燕青也因为表现出色得到了泰安知府的赏识。比赛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与焦挺相比,李逵显然不具备在这种正式场合上展示自己技能的条件。更让人疑惑的是,鲁智深和武松,这两位梁山步军的领头人物,为什么没有去参加泰山争跤?虽然武松的武艺足以与蒋忠对抗,但在细看那场打斗时,我们会发现,蒋忠当时已经是“退役选手”,他的实力大不如前。武松假装醉酒,利用蒋忠的松懈一举击败了他。如果当时不是在酒馆前私斗,而是在擂台上进行比赛,结果可能会有所不同。
而鲁智深,作为一位拥有强大力量的武艺高手,他不可能轻易地加入这种规则严苛的比赛。鲁智深的训练集中在军队必杀技上,而这些技法在擂台上是禁止使用的,若真去了,肯定会被判违规。鲁智深的身高和力量,虽然比不上任原和蒋忠那样的超重量级选手,但在擂台上,他的力量优势仍然会让他占据上风。即使燕青的技巧能够制服他,但面对体型庞大、力量无敌的任原和蒋忠,鲁智深的拳脚绝对能给他们致命一击。
鲁智深的打击力不容小觑,他若真在擂台上与任原和蒋忠交手,结果很可能与镇关西的郑屠之战类似,甚至更加惨烈。问题是,擂台上的规则让鲁智深的力量优势受到制约。如果这场比赛发生在江湖私斗或战场搏杀中,鲁智深和武松无疑能轻松战胜任原和蒋忠。但是,按擂台规则,他们能否成功击败这两位强敌,仍然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总的来说,擂台规则对于任原和蒋忠有着保护作用,而对于鲁智深和武松则是束缚。在这种环境下,鲁智深和武松能否在泰山争跤大赛中脱颖而出,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